在上表中,1917年中国文学门有本科毕业生17人,哲学门有本科毕业生16人,而中国史学门因为刚刚设立,只有一年级学生,没有毕业生。总计1917年至1937年,中国文学系共毕业本科生430人,哲学系共毕业本科生314人。而史学系从1920年首届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到1937年共毕业本科生298人。史学系总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少于中国文学系和哲学系。但是,如果三系如果均从1920年起统计,则史学系的毕业生总数就超过中国文学系和哲学系。
从具体毕业情况来看,除了1920年史学系以36名毕业生,超过中国文学系的31人和哲学系的30人外,在2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史学系的毕业生都少于中国文学系和哲学系。而1931年之后,史学系每年的毕业生均多于哲学系;1934年后,史学系每年的毕业生又都超过中国文学系。其中1936年史学系毕业人数为36人,中国文学系和哲学系分别为12人、5人;1937年史学系毕业人数为36人,中国文学系和哲学系分别为20人、5人。因此,从毕业人数来看,抗战前数年也可以说是北大史学系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抗战前的二十年,史学系基本上是在较为安定的环境下发展,教授、讲师能够比较专心地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学生能够比较专心的读书学习。史学系毕业生中,除了曾出现过像谭植棠“这样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外,“大多数不是在中等学校教授历史,即是在与历史有关系的学术机关服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