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讲究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一个方面、一个因素。于是文章中充满“既要”、“又要”、“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的句子。由于面面俱到,所以没法深入,就像用巴掌打人,痛虽痛,却不致命。这样一来,简单的问题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复杂的问题却像一团乱麻,找不到头绪。
现代经济学借助模型来分析复杂问题。所谓模型,就是通过一系列假设,排除掉次要方面、次要因素,构造一个相对单纯的理论框架。模型可以是公式,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寓言或者比喻。尽管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肯定是不全面的,很“片面”的,在实际中不可能存在的。
既然模型都是“片面”的,在实际中不存在的,根据它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会不会也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呢?很有可能。因为任何结论都不可能与实际完全相符,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结论都是片面的,任何真理也只有相对性。如果我们在构建模型的时候,再把一些重要的因素假设掉,那由此得出结论的片面性就更大了,就更不符合实际了。
理论毕竟是理论,如果完全与实际相符,就不成其为理论,而变成实际了,理论研究的目的,只能使结论尽量接近实际,成为指导实际的依据。而要成为指导实际的依据,理论就不能是含混的、似是而非的,而应是准确的、肯定的,既定性又定量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借助于模型了。这里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模型,而是如何使模型保留住主要方面、主要因素,只排除次要方面、次要因素,使由此得出的结论更接近实际,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情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