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蚁族.Ⅱ,谁的时代.Ⅱ,Whose tim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25034
  • 作      者:
    廉思主编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如果,你还没毕业,正在大学挥霍着,请读这本书,因为它可以告诉你真实的社会。
    如果,你即将毕业,抬脚就跨出校门,请读这本书,因为它可以减少你心中的落差; 
    如果,你已经毕业,还在社会上打拼,请读这本书,因为它可能描述你奋斗的历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廉思,“蚁族”概念提出者,“蚁族”研究第一人,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2007年,带领课题组开始从事“蚁族”群体研究。2009年,主编《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将“蚁族”现象带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持续探讨。三年来,撰写的有关“蚁族”问题的研究报告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个人都应拿起这本书,因为,你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生如蚁,美如神:人生下来像蝼蚁一样渺小,但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美轮美奂! 2009年,《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问世,“蚁族”这个庞大的城市沉默群体,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极,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时隔一年后,廉思及其团队再度推出《蚁族Ⅱ——谁的时代》。在书中,与“蚁族”或多或少有着关系的人们相遇,他们中有城二代和村二代,有坚守阵地者和四处漂泊者,有外企白领和私企小工,有花甲教授和九零后学生。他们对话、写信、反思、回望,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展开思考,对当今的大时代进行探讨。同时,团队课题组继续深入聚居村,将调研范围延伸至全国,出炉了有史以来第一部“蚁族”全国调查报告——2010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时代高唱着进行曲,将一些人献给他们的观众,将另一些人推往幕后。政府、媒体、公众;政治、经济、文化,都充当着舞台调度。多少事物崛起,多少事物消失。但梦想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反而会历久弥珍。
    有一种奋斗叫“蚁族”
    有一种坚韧叫“蚁族”
    有一种精神叫“蚁族”
    每一个人都是“蚁族”
    让我们透过本书的文字和图片,去感受这个时代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以“成功”衡量一切的社会,甚至连衡量的标准也被简化为笼统的物质符号。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读者能看到另外一种精彩的人生。我们的英雄不该只有马云、丁磊、李宇春,我们不该只用金钱、权力和名望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在我们的世界里,还可能有另外一种人生、另外一种选择。就像本书中这些人物,经历艰难世事却不沮丧、不绝望,依然奋斗乐观、追求梦想。他们的自信和坚毅,是一代青年的核心价值;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评
    给他们取名的是学者廉思。在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后,他出版了《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蚁族”由此得名。
    ——日本《读卖新闻》
    “蚁族”现象已经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它提出疑问,是否中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已成为除农民、民工、以及失业人群之外的“第四个弱势群体”,成为“蚁族”是否真的是中国“80后”必须经历的过程?
    ——美国CNN
    在对“蚁族”的田野调查过程之中,廉思和他的团队以关注而不介入、关心而非同情的态度与他们平等对话,留下了转型时代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
    ——“华语传媒年度图书大奖”颁奖词
    学者廉思与其背后的80后调查团队,历时两年,走遍中国,正式命名了这一因上世纪末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尴尬群体,并且纪实性地以无法回避的态度展现了出来——我们看到他们的辛酸与无奈,听到他们的呼吁与希望,我们既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又能不无惊心地触摸到可能的未来。
    ——传媒特别致敬
    诚然,比聚居大学生更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大有人在,但是“蚁族”现象涵盖了当前中国几大不容忽视的体制性问题:资源与就业机会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城乡教育机会与公共福利分配不均,大学生就业难,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房价,这些现实都让新一代年轻人从农村与县城移居到城市的机会在缩小,底层阶级摆脱出身命运的难度增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何 鸣:谁的时代?!
    廉老师:
    您好!
    我是《蚁族》的读者,同时也是一位从高校毕业了三年、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看了《蚁族》这本书,心中有许多想法希望和您交流一下。
    前段时间,经朋友推荐,我知道了《蚁族》这本书。当我拿起它,便再也难以放下。我从未试想过,中国会有这么大一群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却整日只能为吃饱穿暖奔忙不已。对于这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来说,是多么的讽刺!
    在学校读书时,我曾经多次想过,历史会如何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温和亲民的政治家,创造财富的企业家,身负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看了《蚁族》我突然发现,历史应该给今日的小人物们留有一席之地。任何光鲜亮丽的事物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相信,历史不仅应该记录光荣与梦想,还要记录代价和梦魇。真正的历史,应该像尊重胜利者一样尊重为胜利付出牺牲的幕后人。蚁族,就是这个时代光荣的代价。
    当我手中的书越翻越薄,我心中的疑云却越来越厚:虽然我远离唐家岭,远离基本的生存压力,但是,我远离了蚁族的命运吗?
    作为一名毕业于“985工程院校”的“80后”,我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制度的胜利者。毕业后,我在北京找到了一份自己还算满意的工作,收入中等,压力一般,同事、朋友偶尔聚餐、看电影、K歌,这在唐家岭的蚁族们看来算得上是惬意的生活了吧。
    但是,当我与这个城市相处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觉得,自己不过是这里的过客和流民。知识无法给我在这里立足的力量,我和不少蚁族一样,是个没房子、没恋人、没前途的“三无人员”,终日庸庸碌碌,无奈而卑微地活着。
    2010年过年的时候,我和女朋友进行了最后一次分手。是的,最后一次分手。最近两年,因为房子问题我们已经产生过多次的争吵,但最终都转危为安,主要是我们觉得再努力一把还有买房的希望。但当2010年年初新一轮的房价飙升终于浇灭了买房的期望,她家人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的感情也正式被枪毙。
    其实,我始终觉得自己对不住女朋友,她跟一个没房的准穷光蛋坚守了这么多年,我没有理由继续耽误人家的青春。但是,连最美好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是如此不堪一击,我一下子万念俱灰:自己还有什么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的希望呢?
    我的工资在涨,但相比北京坐了火箭的房价,那不过是杯水车薪;我的职位在升,但是相比有门路的人,那不过是在用时间熬资历;我的年龄在长,但马上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我却看不到一点成家立业的可能。
    任志强说,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这话有一定道理,人家美国人买首套房子的年龄不也得30多岁呢吗?可是,美国女孩会说“你今天买了房我今天就嫁给你”吗?人家美国没有丈母娘的刚性需求啊!
    当《蜗居》火爆时,很多人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是要做海藻还是海萍?我不怀好意地认为,实际上对于不少人来说,如果他们有海藻的资本,早就投入了宋思明的怀抱。网上不是有人问“当代喜儿愿嫁黄世仁是喜儿的错吗”,这本身就给出了答案。实际上这还是一个身份社会,不同的是,过去的白毛女把出身当阶级,今天的喜儿们只会与金钱站在同一个阶级。
    想到这里,我便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恍惚感。我仿佛看到,剥去北京人、有钱人、有权人身上的马甲,露出的都是西瓜帽、大马褂的地主装扮,看着大街上豪车漂移,就仿佛看到昨日那些遛鸟斗蟋蟀的纨绔子弟,而一成不变的是,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依旧布衣裹身,家徒四壁。
    我想起曾经的一位房东,她周身散发出本地人的天然优越感。每次她来收房租或者“巡视”,我都特别能体会当年杨白劳面对黄世仁的心情。我实在很想问问老天,这位房东的祖上积了什么德,荫庇着这位神气的后人,坐吃两套房子的租金。她终日无所事事,不创造任何价值;我每日辛苦工作,为国纳税,但她却享受着远比我滋润的生活。她吃什么?喝什么?不就是我这样的外地人的血汗吗?人和狮子都吃人,只不过人是用所谓文明的方式罢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剥夺什么都不会比剥夺他的希望更可怕。而当我一出生,便决定了我在北京寻找美好生活的希望已经被剥夺,任凭我如何努力,也看不到一丝曙光。
    我不是没有想过回家,但是没有家庭背景,到哪儿不都是给人当垫脚石?况且,在北京奋斗的人,谁不知道那份在别人看来虚无缥缈的面子到底有多重?
    而且,这些年我觉得与父母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难。每年回家头两天感觉尚好,可是时间稍长,我们便常常话不投机。他们花钱送我读书接受教育,结果却使我脱离了他们的时代和世界。对于我来说,这是人生的跨越,但对于养儿防老的他们来说,这其实是一出不折不扣的人生悲剧。虽然他们一直以我为傲,但现在我对于他们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引以为傲了。
    还有那离开了多年的家乡,我对它越来越产生了莫名的抵触。我有时甚至觉得,那实在是个粗鄙不堪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素质低下,缺乏追求。如果我回去了,我慢慢地也要变成那样的人,过着那样的生活,如此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呢?
    这样的境况我感觉进退两难。时常听人说,人生就是选择的艺术。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伪命题:这个看似多元的社会,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什么选项,正如我面前的路,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所谓的多元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是一个浪漫想象,永远无法实现。
    我跟朋友交流,发现很多人与我颇有共鸣。大家都觉得我们处在一个很奇特的现实之中:我们的财富在增加,我们的生活在变得丰富,我们的社会在多元化,一切似乎都在变好,但是感觉却告诉我们,有什么东西在变糟。
    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悖论:一方面,房子越来越宽敞,另一方面,买不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道路交通越来越拥堵;一方面,饮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食品安全越来越没有保障;一方面,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大学毕业找工作越来越难;一方面,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看不起病的人越来越多……
    我觉得这个悖论甚至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病症:当全世界都在称赞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中国人民却觉得现实中的问题前所未有地多起来。这让我不禁疑惑起来:为什么国家的发展带来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问题?为什么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多的怨言?
    这个问题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无法回答。但是,当我回头思索自己的生活,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上个月,我去帮一个朋友搬家。他租了一辆面包车,装上全部家当,然后顺道去国贸自己公司取一件东西。当车停在楼下,朋友正要上楼取东西时,一名保安走了上来—估计您也料到了,他示意我们这里不能停车。可是此时,就在我们面前,分明有一辆黑色宝马一动不动地搁在那儿!
    朋友问保安,哪里有规定说这里不能停车?保安语塞—在21世纪的中国,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说穷人与狗不得入内吧。后来纠缠了几分钟,保安终于“开恩”,给了10分钟时间。然后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没起什么大波澜。
    我突然想起这件事,因为我觉得它和我对这个城市的不满有着某种关联:与其说我在北京得不到的是一所房,不如说我得不到的是在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就算我将来有了房子车子,但是如果没有具备尊严、权利和公平环境的生活,我依然会觉得,这座城市不属于我,这里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写到这里,我在文初给自己的问题一下子清晰起来:如果说唐家岭的人们是物质上的蚁族,那国贸楼下的我就是精神上的蚁族。相比唐家岭的蚁族,我们不过是每天多吃几块肉,但这并没有让我多一份尊严;不过是多几件新衣服,但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公民权利;不过是多租几平方米的房子,但这也没有让我们找到在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去理解蚁族,也为前面我和朋友的疑惑找到了一些答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我们都面对想要而且是理应得到的东西,却求之艰难。无论是衣食还是尊严,本来都应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如今有多少人能逃过这两层困境呢?
    但我在提到尊严与权利时,始终担心会被人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蚁族连吃饱肚子都还成问题,你却在夸夸其谈什么尊严与权利?毕竟现实中,绝大多数人还是把他们当做奢侈品而非必需品来看待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比喻:中国人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这句话着实精妙,让我们看透了这是一个拿异常当正常的时代。我们提出尊严与权利,只是将人性需求从三寸金莲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将此前我们主动自降一格的底线恢复到正常位置而已,这难道不应该吗?
    这当然应该,而且是大大的应该!我甚至认为,其实这不过是恢复到人生的底线,如若在此停滞不前,那人生的追求也太低了吧?就像我们把女人从裹脚布中解放出来,就算妇女解放的历史任务完成了吗?那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到20世纪初就该终结了,这近百年还折腾个什么啊?尊严、权利终归是个人的追求,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大人生的格局,超越个人的局限,追求一些更高远的梦想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场景: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我清楚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天文学家,探索无穷宇宙的奥秘。而绝大多数同学的答案是科学家、警察和老师。
    追求真理、正义、知识,这是多么动听的“大话”,又是多么美好的答案啊!人类对物质的欲望沟壑难平,但对这些梦想的追逐也生生不息。正是这些美丽的梦想,和物质建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极,带给人们进步的巨大动力。正是这些梦想,让我们正视自身的问题,不沉浸在物质的迷梦中。
    但是,当到了高中、大学的时候,大家的答案都变了。我们的梦想纷纷变成了:官员、企业家、明星。
    其实看看现实,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结果。一方面,这些一直被传颂的高尚职业在现实中并没有受到如宣传所提倡的尊重。我们明明看到:科学家总到快死了才是伟大的,警察总是死了以后才是光荣的,而老师死了以后也还什么都不是。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人并不都像宣传教育所讲的那般高尚,甚至常常相反。很多时候,科学家探索的未必是真理,警察维护的未必是正义,老师教授的未必是知识。
    于是,那些曾经美好的梦想被纷纷打破,我们的追求回到了人生的底线。尽管我们常常破口大骂官员们贪污腐败,企业家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明星们低俗难耐,但是为了这些职业背后的利益,绝大多数人又心甘情愿地希望自己去背负骂名。
    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宣传和教育赋予了我们美好的梦想,我们怀揣着它上路,最终却与此背道而驰,一日千里。
    关于这个现象,我们体验的是如此之多: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长大后,我们发现自己帮助的人有可能是南京老太,反咬一口,让你徒呼奈何。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习赖宁,勇于保护国家财产。长大后,我们发现努力去保护的国家财产并没有自己的一份,也没见到哪个人民有份。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诚信。长大后,我们发现,许多没有诚信的所谓“社会精英”在社会的批判面前屹立不倒,依然戴着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的光环,而打假的方舟子却屡屡受挫,数遭威胁。无怪乎网友惊呼:这是一个扭曲了的时代,它让好人看起来像怪胎。 
    于是,我心中浮现出那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播下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我找不到答案。我只是看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人失望,也让人迷茫。我们依旧满口仁义道德,但不少都是言行不一的虚情假意。我们一边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幻境,一边纷纷伸手把这个世界推向黑暗的深渊。但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要的啊!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去哪里寻找自己曾经的梦想呢?
    想到这里,我愈发感到自己的无力。都说人因梦想而伟大,但如今,我们已经放弃了追寻伟大的可能。相比曾经崇高的梦想,现实是如此残酷,相比现实,我们又是如此无力。对于我们来说,知识换不来梦想,也换不来人生的力量。面对人生这个庞大的命题,我们就像一只只渺小的蚂蚁,都感到无力、彷徨,缺乏安全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中国这条奔腾咆哮的大河中,我们像一粒粒细沙,只是随波逐流,连自己走向何方,为什么要这么走都不知道。正如纪伯伦的一句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我也禁不住常常会想:为什么我们不停下来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为什么不能放下对物质的血拼,去追求更美好的梦想呢?
    我去问一个搞设计的朋友。他年纪轻轻,年薪数十万,算得上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追求更多的财富,而没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我问他,干吗要这么辛苦,难道非要有亿万身家才心满意足?
    他反问我:“你知道我手下的人每天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我的吗?只有把别人踩在脚下我才能站得更高,你要没这想法早晚就被别人当垫脚石了。”
    我震惊了!我从没有想过,在今天的社会,非得击败别人,自己才能成功。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谈什么美好的梦想?这只能是一个全输的社会。尽管我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又想起之前被大家抛弃的那些理想职业,再看看如今,这个社会还有什么职业或者头衔没有被人怀疑和唾骂过吗?
    我不死心,难道这个社会就没有共赢的可能吗?我接着问他,那么你一定要追求所谓的成功了?难道追求一个平凡的梦想不好吗?
    他感叹:“我又何尝不想过田园牧歌式的恬静生活?其实大多数人也没想着一定要站在珠穆朗玛的顶峰,那多累啊!但是现在根本没有让我们做一个平凡人的生活环境。你想,我要赚奶粉钱,赚房子钱,赚孩子上学钱,还怕将来一旦生个大病,赚多少钱恐怕都不够啊……你说心里有这么多不稳定的因子存在,还怎么过平凡人的生活?”
    我想起他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然后想起自己刚分手的女朋友,默然。
    是啊,在这么一个缺乏保障、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我们哪有心思顾及别的什么问题呢?我们面前是一个看似极其丰富和多元的社会,但实际上,我们都被时代裹挟,并没有选择的能力。我们只能跟着时代随波逐流,还得高度警惕,时刻提防被时代抛下。
    但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总该有人有资本去寻梦吧?
    我问了一个有房有车的本地同学,这个帅气的单身汉跟我抱怨过很多次,看上他的女孩儿他看不上,他看上的女孩儿看不上他。我知道他眼光高,可是条件这么好的人还怕跟人竞争吗?结果他回我,煤老板什么的,最讨厌了。
    我问了一个富二代,他急不可待地告诉我,这辈子实在是很难逃脱父辈的阴影,无论他怎么努力,别人都会认为他是靠着他老爸才有了今天的生活。“这对我公平吗?”他问我。
    我问了一个官二代,他坦承自己确实在找工作的时候沾了老爹的光。但是他竟然也向我抱怨社会不公平,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他底子更硬的官二代。
    ……
    我和不同的人群交流越多,就越发现,这实际上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蚁族缺乏物质保障,富二代、官二代缺乏道德保障,而当我们看到法官上访,湖北厅长夫人被警察殴打的新闻时,发现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社会秩序的操纵者,也有可能是秩序保障缺失的受害者。其实,最近关于所谓的社会精英成群结队移民出国的新闻已经给了我们警示:身居顶端的人群都要背井离乡去寻找安全感,那么这个社会中还有谁能逃脱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沿着整个社会溯源而上,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境。然后当我回头顺流而下的时候,发现这些困境几乎都能在蚁族这里找到影子:缺乏保障,缺乏安全感,缺乏公平的社会环境,由此塑造了缺乏梦想的一代,除了穷凶极恶地赚钱填补自己的危机感之外,别无他求。从这点上看,蚁族正是观察这个社会再好不过的一个切片:它就像一棵大树的根部,一个金字塔的塔基。之前,我们只是看到了蚁族自己的问题。但实际上,当一棵大树的树根,当一个金字塔的塔基都出现了问题时,那么问题还仅仅是树根和塔基的问题吗?
    但我又不敢确定,这难道真的是一个没有满意者的时代吗? 
    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让大家能够放飞梦想的时代?
    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人人都得其所哉的时代?
    我们要如何才能走向那个美好的时代?
    我们这代人能够达到那个时代吗?
展开
目录

自 序 时代的追问 VII
蚁族序 我是蚁族,却并非蚁后…… XIII
第一章 甲方“蚁”方 1
一、城二代,村二代-一场关于时代、阶层与心灵的对话 3
二、“城二代”的职场进化史 15
三、“村二代”的两载五城七份工 23
四、贫二代与富二代的十八条标准(对比版) 31
五、由地壳运动引发的时代联想-读“城二代、村二代”有感 34

第二章 “蚁”论纷纷 39
一、何 鸣:谁的时代?! 41
二、蚁 族:我已无法回头 50
三、大学生:《蚁族》当头给我一盆冷水 62
四、中 产:精神上的辫子很难剪掉 65
五、学 者:让“蚁族”实现中国梦 69

第三章 “蚁”迹斑驳 73
一、《蚁族》的主角们 75
1.邓 锟:京蚁无奈移民 滇蚁坎坷求生 75
2.火 君:且为京蚁,三十再离 82
3.李鑫平:奔跑着的羚羊 88
4.洪建修:在出差中领悟人生 94
5.柳辰宪:现实的一种 102
二、“蚁族”的传播者们 110
1.小 美:“杯具”不悲,“慌慌”不慌 110
2.黄日新:七旬老人再拓“胶囊”事业 117
3.何忠洲:“蚁族”缘起者 124
三、“蚁族”的研究者们 131
1.冯 丹:“蚁族”-“80后”的青春相册 131
2.沈 路:脚踏实地奋斗的人都是蚁族 136
3.刘宇翔:蚁族-烟火氤氲中奋斗的同龄人 140
4.高淑燕:离开北京 143
5.廉 思:《蚁族》后续的故事 147

第四章 “蚁”呼百应 155
一、“蚁族”的呐喊 157
1.是风的方向还是船的倔强 157
2.爸,我对不住你 159
3.我们招谁惹谁了? 161
4.这里是北京,却有村的光景 164
二、《蚁族》读书笔记 169
1.《蚁族》:我个人的年度致敬图书 169
2.“蚁族”北漂-读《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172
3.我们都是蚂蚁-由《七十年代》与《蚁族》说起 176
4.大学生比别人更需要同情吗? 181
5.《蚁族》:给“80后”一个准确的定义 185
6.谁造就了这一代人的焦虑? 188
7.日文版《蚁族》译者解读 192
三、“蚁族”擦出的灵感 196
1.蚂蚁的幸福关乎大气的温度 196
2.蚁族、士阶层和知识分子 206
3.我们都是城市的“蚁族”--关于“80后”成熟生存的忧思 217
4.一段关于“蚁族”的对话 224
5.电视剧《蚂蚁传奇》故事梗概 232
6.青岛原创话剧《蚁族》受热捧 240
7.高考模拟试卷中的“蚁族”阅读题 242

第五章 2010中国“蚁族”生存报告 245
一、“蚁族”基本情况分析 247
(一) 人口学特征 248
(二) 工作和收入 252
(三) 生活状况 258
(四) 网络使用情况 263
(五) 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269
(六) 概念传播和改善意愿 273
二、“蚁族”身份认同研究 279
(一)“蚁族”的身份认同 279
(二)“蚁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282
(三)“蚁族”身份认同的效应分析 285
三、“蚁族”教育状况研究 289
(一)“蚁族”的学历层次 289
(二)“蚁族”的专业分布 290
(三)“蚁族”教育状况与阶层固化 291
四、“蚁族”社会不公平感研究 294
(一)“蚁族”的社会经济地位 294
(二)“蚁族”对社会公平的态度 297
(三)“蚁族”社会不公平感的原因分析 298
五、“蚁族”网络行为研究 300
(一)网络集体行动 300
(二)群体极化现象 304
(三)网络暴力现象 306
(四)网络助燃效应 308

第六章 “蚁族”大事记 311
后 记 生如蚁,美如神 33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