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大学管理中,“安全第一”的提法非常普遍,这种管理意识关注到了安全对大学生发展以及大学生存的重要性。然而,仅仅关注安全事故是不够的,在当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要确保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安全第一”的狭窄观念扩展到“防范危机”的层面。树立全校员工的危机意识是大学管理面临的新任务。<br> 2.大学危机≠大学突发事件<br>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校园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强调事件发生的时间出乎意料,而且有一定的偶然性。<br> 大学突发事件种类数量繁多,但并不是每一个突发事件都会构成大学危机。只有那些对大学组织利益构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才有可能引发大学危机。因此,突发事件与危机是交叉关系。从危机形成的角度来看,危机的发生有一个过程,而突发事件有时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有时则是潜伏的危机状态最后的爆发阶段;从危机的预防和控制角度来看,危机的应对包括预防制度的建立、日常管理计划的拟定、危机管理小组的成立、全员参与制度的构建等一整套体系,而一般突发事件的应对却仅仅包含了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和恢复机制。(三)大学危机的特征<br> 大学危机体现出以下十大特点:<br> 1.破坏性<br> 定义中指出的“严重损害”,是强调危机之“危”,危机具有破坏性,危机的发生必然给大学师生员工带来各种损害。危机造成的破坏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对于学校而言,危机爆发之后,不仅会破坏学校当前正常的工作和教学秩序,而且会破坏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危机会造成教学设备、房屋建筑等学校财物的损失,导致资金的流失,甚至导致人员的伤亡,危机还会损坏学校形象以及信誉等。因此,它需要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降低损害和转化危机。<br> 2.持续性<br> 学校危机的持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危机事件或状态的持续性,即尽管危机常常表现为突发事件,但整个危机事件或状态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危机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尽管危机事件或状态已经消除,但由危机事件和危机状态所产生的隐性的影响(如心理伤害、声誉影响等)仍然会持续很长时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