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前的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
在红军转入以正规兵团运动战进行大规模反“围剿”作战阶段后,为满足进一步加强干部培养和部队训练的需要,红军学校开始陆续地创办起来。毛泽东对创办红军学校极为重视,他认为治军必治校。从1930年初红四军将随营学校改为闽西红军学校开始,红军建立了许多红军学校,我国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得以逐渐形成,同时孕育了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
1933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它是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的的专门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军事技术和指挥艺术,以及模范的铁的纪律,艰苦奋斗、英勇牺牲、顽强制胜的战斗作风的军事干部。①党在加强培养军事干部的同时,也积极筹划培养政工干部。同年,党在瑞金创办了培养党政干部的苏维埃大学,实行校长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制,设有校务、教务两处。校务处负责全校行政工作事宜,教务处负责管理全校教务和训育工作。训育工作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工农红军大学随红军长征迁到陕北瓦窑堡后,于1936年6月改称“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日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设有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训育、秘书四科②,负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它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基层学员队(即“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制度,即把学员编成若干大队,大队下设若干支队,支队下设若干中队,政治部给大队配备政治委员,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协助学校领导对学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根据地办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借鉴苏联的经验,在高等学校对学生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教育部部长马叙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指出: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作为反映新的政治经济的新教育,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中央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在会上着重指出教育工作要为政治服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