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吸收的药物向体内各组织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随着药物分子量增大,膜孔透过性变小,当分子半径增大至3nm时,其透过速度变得极慢。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毛细血管壁,小分子的水溶性药物分子可以从毛细血管的膜孔中透出(即微孔途径),脂溶性药物还可扩散通过m管的内皮细胞(即类脂途径)。组织内毛细动脉端与毛细静脉端之间存在流体静压差,水溶性药物可以顺压差进入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淋巴液。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1)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药物与蛋白质之类高分子物质结合后,不能透过血管壁向组织转运,不能由肾小球滤过,不能经肝代谢。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运,并在作用部位发挥药理作用,并进行代谢和排泄。故药物转运至组织的速度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也号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2)蛋白结合与药效
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涂,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度和维恃一定的时间,不致因很快消除而作用短暂。毒性作用较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牛同,药理性用将受到显著影响,别是临床要求迅速起效的磺胺类和抗牛素,形成蛋白合物往往会降低抗菌效力。
3)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
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动物种属差异
②性别差异
③生理和病理状态
(3)药物的理化性质与透过,圭物膜的能力
药物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外液后,还必须通过细胞膜,才能进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后还要通过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如线粒体、细胞核的外膜,这些膜统称牛物膜药物穿透进人细胞内的情况与其由胃肠道吸收相似,存在经细胞脂质双分子层扩经细胞膜微孔透入两种途径。水溶性的小分子和离子通过细胞膜微孔扩散进去,脂溶性的分子穿过膜的类脂双分子层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转运, 一般只有非离子型部分易于透过细胞膜其透人速度取决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解离度以及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