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82409
  • 作      者:
    梅全喜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2014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指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由全国30多所重点院校和医院最权威的专家编写的考试必备书,集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重点、历年经典考题于一书,考点解读更权威,复习更高效、轻松。
  紧扣大纲,权威编写,重点突出,轻松复习,过关无忧。
展开
内容介绍
  《2014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指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根据各科目的考试指导配套出版了《同步练习题集》和《模拟试卷》。
  《同步练习题集》旨在复习各章节知识的同时巩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把部分历年考题分散到各章节中,便于随学随测,检测学习成果。
  《模拟试卷》在内容、题型、难易程度全真模拟真实考试,附仿真答题卡,是考试指导复习后、考前必备的实战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考生考前自测,使最后的冲刺复习更有针对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关于脉诊的部位,历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即切按病人桡动脉腕后表浅部位。“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为六脉。中医采用“寸口诊法”,是因为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第一是因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大会,五脏六腑的经脉又均会合于肺,所谓“肺朝百脉”。第二是因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因此,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状况,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关于三部脉分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躯体下部)”的原则,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临诊时需结合具体的病证综合各方面情况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此外,寸口脉搏亦最易切按,这也是诊脉独取寸口的原因之一。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材高大布指宜疏,身材矮小布指宜密。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日“举”;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日“按”;不轻不重,中等度用力接到肌肉,为中取,名日“寻”。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三指平布同时切脉,称为“总按”,是诊脉常法。为了有重点地了解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个手指单按,这叫做“单按”或“单诊”。临床上,“总按”与“单诊”常配合使用。
  切诊时,应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若患者刚经过较大的活动,应先让其休息片刻,然后切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认为不应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也不应少于一分钟。
  诊脉主要是体察脉象。所谓脉象,也就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通过所察脉象的变化,以达到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等情况。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属性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与五行学说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藏象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奇恒之腑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六节 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七节 体质
一、体质的形成与分类
二、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八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
三、饮食与劳逸失常
四、痰饮
五、瘀血
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
一、发病
二、邪正盛衰病机
三、阴阳失调病机
四、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第十节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二、康复
复习重点及考点分析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三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气、血、津液辨证
复习重点及考点分析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 治则与治法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与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三因制宜
第二节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喘证
四、不寐
五、胃痛
……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六章 药学服务与咨询
第七章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第八章 中药的采购与贮藏、养护
第九章 非处方药
第十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十一章 特殊人群中药的使用
第十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十三章 中医药文献与信息
第十四章 医疗器械基本知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