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关于脉诊的部位,历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即切按病人桡动脉腕后表浅部位。“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为六脉。中医采用“寸口诊法”,是因为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第一是因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大会,五脏六腑的经脉又均会合于肺,所谓“肺朝百脉”。第二是因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因此,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状况,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关于三部脉分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躯体下部)”的原则,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临诊时需结合具体的病证综合各方面情况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此外,寸口脉搏亦最易切按,这也是诊脉独取寸口的原因之一。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材高大布指宜疏,身材矮小布指宜密。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日“举”;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日“按”;不轻不重,中等度用力接到肌肉,为中取,名日“寻”。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三指平布同时切脉,称为“总按”,是诊脉常法。为了有重点地了解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个手指单按,这叫做“单按”或“单诊”。临床上,“总按”与“单诊”常配合使用。
切诊时,应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若患者刚经过较大的活动,应先让其休息片刻,然后切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认为不应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也不应少于一分钟。
诊脉主要是体察脉象。所谓脉象,也就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通过所察脉象的变化,以达到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等情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