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
人们在健康时往往能够主动去满足自己各种需要,而患病后往往无法按照通常的方式去满足需要,而且因社会角色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需要,,所以,医护人员应了解并帮助患者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疾病的康复。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人们在身体健康时对饮食、呼吸、排泄、睡眠及躯体舒适等生存需要很容易被满足,患病后这些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则受到阻碍或威胁。不同种类的疾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对生存需要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例如,吞咽障碍患者对食物需要的满足受到影响、呼吸困难患者对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需要受到影响等,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对情绪也有极大影响。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还包括解除疾病痛苦和恢复身体健康。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需要的威胁。患病时日常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患者会产生不安全感,丧失安全感常使患者害怕独处,唯恐发生意外,从而体验到深深的孤独,热切期盼亲人的呵护。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患者需要被关心和接纳。患病住院后与亲友分离,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患者特别需要医护人员和亲人的关怀、同情和理解;同时,患者人院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规律和习惯,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患者需要尽快地熟悉环境,被新的群体接纳,需要与病友沟通,在情感上被接纳。另外,患者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除了与医护人员和病友交往,患者还需要与家庭成员沟通、与同事和朋友保持联系和交往。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疾病可能干扰患者尊重需要的满足。患者常感到成为别人的负担或累赘,自信心降低,因而可能对尊重的需要会强于健康人。患者需要得到人格的尊重,需要保密隐私;另外,向患者提供与疾病有关的诊治信息及患者的知情同意,也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患者人院后在适应新环境中需要得到有关信息,包括了解住院生活制度、自己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治疗计划、手术效果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主管的医生和护士的技术水平等。了解这些信息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更为合作,从而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患病时,最难以满足的就是自我成就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表达个性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成就感下降,特别是有些意外事故致残者,其自我成就需要受挫更严重。因此鼓励患者战胜病痛,对生活充满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的心理需要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若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一些抵触行为。所以,医护人员应认识和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据具体患者的心身特点加以引导和解决。
二、患者的情感和情绪活动
(一)患者的情感活动
1.感知觉异常在感知方面,患者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及范围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进入患者角色后,由于疾病的反应和角色的变化,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敏感性增强。患者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及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对躯体反应的感受性增高,尤其对自身的呼吸、血压、心跳、胃肠蠕动及体位等感觉都异常敏感,对症状的敏感性增强。由于主观感觉异常,患者还会出现时间知觉异常和空间知觉异常,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味觉异常等现象。
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在记忆方面,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异常。一些躯体疾病伴发明显的记忆减退,如某些脑器质性病变、慢性肾衰竭等。另外,患者的思维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判断能力下降,猜疑心理明显,也常常影响患者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判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