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诉讼的中国图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3727
  • 作      者:
    左卫民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左卫民,1964年12月出生,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制度、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与纠纷解决。曾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出版了《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在权利话语与权力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考》、《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等著作;在《法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其中有四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立足本土,正视现实。打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传统的研究范式,借鉴和汲取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对中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问题进行研究。在书中,作者将中国的刑事诉讼置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回溯其改革道路的历程,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的经验及不足,从中发掘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并提出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建离。《刑事诉讼的中国图景》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不仅为刑事诉讼理论研究,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展示了颇具价值的思路,也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方略。
展开
精彩书摘
    单方询问现象的存在,使控、辩对抗失衡。试点中,由于个别案件的被告人没有辩护人,从而导致对证人的调查沦为单方询问。在检察官单方询问的情形下,询问内容往往只涉及对被告人不利的方面,口头证言内容一般是对书面证言的重述,争议事实容易被掩盖起来;法官补充询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被告人的实体利益,但由于庭前不了解证人品格及证言内容,以及受中立立场的限制,不可能如辩护律师那样积极询问。可见,单方询问容易使证人作证的全面性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查明事实真相,也无法保障被告人质证权的实现。单方询问的问题症结在于被告人没有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由于国家财力的有限性和律师职业群体的数量不足,在短期内保证每名被告人享有免费的律师帮助尚难践行。这显然是一个中国式问题,但如不解决这一问题,仅有单方询问的证人出庭仍然作用有限。
    与控、辩方询问技巧有所欠缺,无辩护人出庭或者质证方态度消极等情形的存在相关联,法官询问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在某些试点案件中,法官职权作用过于强大以至于妨碍了证人作证功能的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控、辩方的询问次数,以及法官的相应控制权。试点中,法官为迅速推进证人作证过程而采用控制控、辩方询问次数的方式,从而使不少证人作证过程一轮结束。法官的理由是经过一轮询问已经将事实问清,无进行第二轮询问之必要。但这仅仅是法官的认识,并不代表控、辩方的立场。我们注意到,在一轮询问后,某些事实争议不但未能澄清且趋于复杂化,控、辩矛盾更为尖锐。这种情形客观上会引致举证方和质证方产生继续盘问的需要:举证方需要通过再度询问以巩固证言的可信度,质证方则需要进一步反驳证人的补缺性陈述。从探明真实的角度,法官对证人作证过程的过早中止抑制了证人作证功能的发挥,使证人的记忆、表情、姿态中所蕴含的案情信息未能充分展示。
    在询问方式上,不当询问较多,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如上文所述,控、辩方对证人的不当询问次数较多,尤其集中在举证方的诱导性问题和复合性问题。
展开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规避与替代:搜查运行机制的实证考察
一 文书内外:过程与结果的反差
二 应然与实然:对原因的追寻
三 问题解决的可能进路

第二章 侦查中的取保候审:基于实证的功能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范式之设定
二 话语功能:从适用理由角度的分析
三 实践功能:从取保终结处理结果的角度的分析
四 功能背离的双重解释
五 改革进路

第三章 中国简易刑事程序改革:一个初步的考察与反思
一 如何兴起:我国简易刑事程序的一个简短回顾
二 效果如何:简易刑事程序适用的初步实证分析
三 问题解析:从权利与权力角度展开的讨论
四 进路:从单一型效率结构迈向平衡型效率结构

第四章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
一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
二 案件试点:运行中的证人出庭程序
三 问题与进路

第五章 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研究:实证与比较法上的考察与前瞻
一 刑事案卷:实践面目与制度特征
二 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的独特性:与两大法系的比较
三 中国独特性:多角度的解释与分析
四 可能的制度性转变: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的未来

下篇
第六章 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
一 引言
二 权力的经济与权利的经济:诉讼经济的两种框架
三 刑事诉讼经济性的制度分析
四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经济问题

第七章 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
一 中国语境中的“职权主义”
二 域外语系中的“职权主义”
三 初步结论与反思

第八章 中国道路与全球价值:刑事诉讼制度三十年
一 制度变迁谱系
二 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基本特征
三 既往的经验与教训之反思
四 未来如何:中国道路与全球价值

第九章 实然与应然: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本土构建
一 实际是什么:对当下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检讨
二 应当是什么:未来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应然类型.

第十章 范式转型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基于实证研究的讨论
一 既有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实证方法的提出
二 实证研究范式下的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三 一些初步的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