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事证据规则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07083
  • 作      者:
    沈志先主编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既简明扼要地解读了民事证据规则运用的基本原理,又联系实际详细阐述了民事证据证明责任、标准及取证、质证、认证的具体要求。该书的出版既可以成为法官办案的参谋,又可以作为法官培训的读本,并为法律界深入研究证据规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推动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官智库丛书》是一套实践型开放性的学术著作,由上海市三级法院审判经验较为丰富的资深法官编写。“丛书”素材虽多取自于上海法院审判之实践,研究视野却不囿于上海之一域;目标虽着眼于服务司法实践、社会公众之需求。研究内容却不局限于实证之分析。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深度和理论研究成果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8月26日孙世光处长向原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培训处处长陈全国称:我正在认真学习你们编写的“法官智库丛书”,越看越感到你们贡献大了!你们通过艰辛的劳动,以超人的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将上海三级法院的法官及全国法院以及法学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集予丛书之中,必将推动法学和司法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
  ——孙世光原国家法官学院教务处处长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司法被动原则在证据规则中的适用:法院调查证据的有限职权主义
  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证据问题,对证据材料的调查收集是证据制度乃至整个诉讼机制运行的基础。证据收集问题对于民事纠纷解决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决定了诉讼参与各方都有获取证据的义务。根据诉讼各方在证据收集过程中的权限与范围的不同,形成了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不同的证据调查模式。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下,诉讼中应调查的事项由当事人决定;相反,职权主义模式则强调法院在证据收集调查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长期以来奉行强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在证据适用中,过分强调法官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从而忽视了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诉讼效率,也使得法官同时扮演着证据调查者和证据审查判断者的双重角色,极易产生先人为主的观念,与司法被动原则和程序公正的要求有所不符。
  随着我国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对当事人主义的吸收,遵循司法被动原则,弱化法院在证据收集活动中的职权性与主动性,确立以当事人为主导的证据调查模式,使当事人的举证活动成为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来源,已成为符合民事诉讼价值要求的理性选择。
  首先,当事人作为争执利益的主体和纠纷的亲历者,最有动力也最有可能调查收集到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资料,而在双方当事人充分的攻击和防御之中,法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案件真实。
  其次,当案件事实无法查清的时候,如果是当事人自己负责调查证据,那么,他对由此造成的败诉责任也更容易接受。
  最后,当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维护者,因此由当事人自己收集证据是最有效率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民事诉讼证据适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 民事诉讼证据适用基本原则概述/3
第一节 民事诉讼证据适用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性/3
第二节 民事诉讼证据适用基本原则的功能和适用规则/4

第二章 司法被动原则与发现真实原则/6
第一节 司法被动原则的内涵及意义/6
第二节 司法被动原则在证据规则中的应用/7
第三节 司法被动原则与法官释明权的运用/9
第四节 发现真实原则/11
第五节 发现真实原则在证据规则中的体现/14

第三章 平等原则/18
第一节 平等原则的内涵和确立依据/18
第二节 平等原则在证据适用中的体现/19
第三节 与平等原则相关的衡平原则及其在证据法中的应用/21

第四章 处分原则/23
第一节 处分原则的含义及表现形式/23
第二节 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尊重与限制/24

第五章 直接言辞原则/26
第一节 直接言辞原则的内涵及意义/26
第二节 直接言辞原则在证据适用中的体现/28

第六章 法律真实原则/31
第一节 法律真实原则的含义及现实意义/31
第二节 案件裁判的法律真实性目标/34

第七章 自由心证原则/37
第一节 自由心证原则的含义/37
第二节 自由心证的行使及制约/39

第二编 证明责任
第一章 证明责任概述/43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概念/43
第二节 主张责任/45
第三节 主观证明责任的转移/48
第四节 客观证明责任的适用/49

第二章 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51
第一节 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51
第二节 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58
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倒置规则/63
第四节 特殊情形下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66

第三章 证明责任的免除/71
第一节 司法认知/72
第二节 推定/78
第三节 自认规则/83

第四章 要件分析审判思路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96
第一节 要件分析审判思路概述/96
第二节 要件分析审判思路与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之把握/101
第三节 要件分析审判思路与裁判结果开示/106

第三编 证明标准
第一章 证明标准的含义、特征与实践意义/113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含义/113
第二节 证明标准的特点/117
第三节 证明标准的实践意义/119

第二章 证明标准的层次与确定依据/125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层次/125
第二节 证明标准的确定依据/129

第三章 证明标准的具体应用/133
第一节 概述/133
第二节 几种主要案件类型证明标准的具体应用/136

第四编 证据的调查收集和证据保全
第一章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151
第一节 职权查证权概述/151
第二节 我国职权查证权的具体范围/156
第三节 行使职权查证权需注意的事项/158

第二章 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163
第一节 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163
第二节 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签发调查令/175

第三章 一方当事人申请向对方当事人调查取证/186
第一节 证据开示制度概述/186
第二节 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研究/189
第三节 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及制度设想/197

第四章 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201
第一节 证据保全概述/201
第二节 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条件/208
第三节 人民法院对证据保全申请的审查及操作注意事项/212
第四节 证据保全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216

第五章 司法鉴定/222
第一节 当事人申请鉴定/222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程序/224
第三节 司法鉴定中的审判实务难题/233
第五编举证时限与新的证据的法律适用
第一章 举证时限的法律适用/247
第一节 举证时限制度概述/247
第二节 举证期限的确定/252
第三节 举证期限的变更和延长/258
第四节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证据失权及其限制/263
第五节 证据交换的法律适用/268

第二章 “新的证据”的法律适用/275
第一节 “新的证据”的理解/275
第二节 “新的证据”适用程序及其诉讼效力/281
第三节 “新的证据”的比较法考察/285
第四节 “新的证据”规则评价/289

第六编 证据的质证与认证
第一章 证据的质证/295
第一节 质证的概念与原则/296
第二节 质证的主体、对象与内容/298
第三节 质证的顺序与方式/304
第四节 各类证据的质证/305
第五节 质证中的发问权及其行使规则/312
第六节 涉密证据的质证/318
第七节 质证中其他应当注意的问题/323

第二章 证据的认证/331
第一节 证据认证概述/331
第二节 当事人私拍、私录视听资料的认证/336
第三节 书证复制件的认证/339
第四节 传真件的认证/344
第五节 电子证据的认证/347
第六节 缺席审判时证据的认证/353
第七节 域外证据的认证/355

第七编 法官释明及其规则
第一章 释明权概述/363
第一节 释明权的概念和特点/363
第二节 释明的种类和基本原则/364
第三节 释明权的行使方式及其功能/366
第四节 法官释明的比较研究/368

第二章 法官的心证公开义务/371
第一节 心证公开的概念/371
第二节 心证公开的原则/372
第三节 心证公开的基本内容/372

第三章 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规则/375
第一节 全程释明规则/375
第二节 全面释明规则/378
第三节 有限释明及特定事项禁止释明规则/383
后记/3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