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错概念的溯源<br> 记得在大学的课堂里,伦理学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大象帮主人赶苍蝇。一日,主人在地上睡熟了,一只苍蝇在主人的脸上爬,大象爱护主人,为了给主人赶苍蝇,甩去长鼻子,虽然把苍蝇赶走了,但却把主人的脸打歪了。老师问我们:大象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br> 我们分析认为,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行为者的动机、行为的效果如何?也涉及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评价的依据选择问题,还涉及行为者的认知能力等因素。按照一般观点,考察和判断道德行为的善恶,必须既看动机又看效果,特别是在动机和效果不一致时。但在道德评价各个环节上,应当有不同的侧重。首先,在动机和效果的善恶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只有先考察效果的利弊,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其动机的善恶,从而弄清整个行为的善恶。其次,在动机和效果分别查实的情况下,判断行为的善恶,应把重点放在动机的善恶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歪打正着”的行为当做善行,也可避免某些“事与愿违”的行为当做恶行。<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