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为与规制: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0987
  • 作      者:
    黄锡生,邓禾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黄锡生,江西人,1964年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兼职教授。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法学专著8部,主编教材20余部;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课题13项。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6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年被评为“第四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8月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9年1月获“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br>    邓禾,重庆市人,1968年生。现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法博士生。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环境法博士生。主要从事环境资源法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2007年获西南政法大学十佳科研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行为与规制: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研究》以法律的“行为调整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不同社会宅体行为对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着眼点,深入剖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模式和现实的差异及根源,确定不同行为主体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通过立法对各类主体的有关资源不节约、环境不友好的行为予以规制,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以期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制保障体系建设有所裨益。<br>    伴随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及资源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受到各国政府及学界的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取向的系统理念,已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可,各种相关理论学说及实践也精彩纷呈。<br>    《行为与规制: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研究》适用于高等院校从事环境法学研究的学者阅读参考,也可供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特征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①<br>    本书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这一点无论从节约的词义还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都很好理解。同时,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解成一种社会形态或是一种经济形态,都是不够准确的。它应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某方面价值取向的一种系统理念。因此,建议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理念。<br>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解读<br>    综合各界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解,我们发现大家的落脚点都集中在节约资源的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两个层面。这表明,我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是在反思过去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为缓解日趋紧张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要全面理解它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br>    (1)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环节上,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即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节约,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当然,这里讲到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br>    (2)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内容上,是物质资源的节约。资源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领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狭义的资源仅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年将资源解释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应该确定为物质资源。
展开
目录
序<br>绪论<br>第一章 “两型社会”的一般理论<br>第一节 “两型社会”的概念及内涵<br>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及内涵<br>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及内涵<br>三、环境友好型社会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br>第二节 建设“两型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br>一、建设“两型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br>二、建设“两型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br><br>第二章 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br>第一节 建设“两型社会”的哲学基础<br>一、西方环境哲学中的理论依据<br>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观”<br>第二节 建设“两型社会”的伦理学基础<br>一、“纯粹和苛刻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br>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变异——环境权的承认”<br>三、“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br>四、可持续发展伦理观<br>第三节 建设“两型社会”的经济学基础<br>一、“经济人”理论<br>二、资源稀缺性理论<br>三、污染博弈——“有社会效率的污染”理论<br>第四节 建设“两型社会”的法学基础<br>一、法哲学的逻辑起点论<br>二、法价值论<br><br>第三章 “两型社会”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br>第一节 “两型社会”目标模式的一般理论探讨<br>一、目标模式概述<br>二、“两型社会”目标模式的价值取向及选择<br>第二节 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与“两型社会”目标模式的差距及原因<br>一、我国环境资源现状与“两型社会”目标模式之间的差距<br>二、我国环境资源现状与“两型社会”目标模式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br>第三节 “两型社会”的实现路径<br>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路径<br>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路径<br><br>第四章 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的基本问题<br>第一节 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的概念与特征<br>一、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的概念<br>二、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的特征<br>第二节 法制保障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r>一、法制保障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前提和关键<br>二、法制保障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br>三、法制保障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终极保障方式<br>第三节 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的基本原则<br>一、政府主导原则<br>二、企业中心原则<br>三、公众参与原则<br>四、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br><br>第五章 政府与建设“两型社会”<br>第一节 政府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r>一、政府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主导地位<br>二、政府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作用<br>第二节 政府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及原因分析<br>一、政府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的表现<br>二、政府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的原因探讨<br>第三节 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对政府的法律规制<br>一、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对政府角色的规制<br>二、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对政府行为的规制<br><br>第六章 企业与建设“两型社会”<br>第一节 企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br>一、企业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br>二、企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地位<br>三、企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角色<br>第二节 企业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及原因分析<br>一、企业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表现<br>二、企业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的原因分析<br>第三节 建设“两型社会”中对企业的法律规制<br>一、建设“两型社会”中对企业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br>二、建设“两型社会”中对企业进行法律规制的内容<br><br>第七章 其他社会组织与建设“两型社会”<br>第一节 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建设“两型社会”概述<br>一、其他社会组织的范围界定<br>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性<br>三、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可能性<br>第二节 教育机构与建设“两型社会”<br>一、环境教育的兴起与使命<br>二、教育机构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特殊作用<br>三、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br>四、建设“两型社会”的环境教育法制保障<br>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与建设“两型社会”<br>一、村民委员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br>二、建设“两型社会”与村民委员会法制建设<br>第四节 环保非政府组织与建设“两型社会”<br>一、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br>二、建设“两型社会”与环保非政府组织法制建设<br><br>第八章 个人与建设“两型社会”<br>第一节 个人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br>一、个人作为个体生产者的角色<br>二、个人作为消费者的角色<br>第二节 个人的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行为分析<br>一、个人对衣着的消费行为分析<br>二、个人对食物的消费行为分析<br>三、个人对住宅的消费行为分析<br>四、个人对汽车的消费行为分析<br>五、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消费行为分析<br>第三节 建设“两型社会”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法律规制<br>一、用法律手段促进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br>二、立法强化个人消费者的环境义务<br>三、完善以税收调节为主的消费导向机制<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