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劳动权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5945
  • 作      者:
    薛长礼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洞见劳动权的法理结构,建构社会法的基石范畴,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探究全球化和转型中国社会背景下劳动权的实现和保护机制。<br>    ——著者
展开
作者简介
    薛长礼,山东省胶南人,1969年3月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主持或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北京化工大学课题2项,发表《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等10余篇论文,主编教材3部。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劳动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核心问题,而劳动权是社会劳动问题的核心问题。《劳动权论》在反思“现代劳动观”及其支配下的劳动权知识基础上,以“劳赋人权”为基点,系统研究了“综合劳动观”语境下劳动权的概念、意涵、体系、性质与价值等基本范畴的理论。依凭这些理论,《劳动权论》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分析了全球结构中劳动权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中国劳动权的历史、现状和法制前景。<br>    《劳动权论》适合从事理论法学、宪法学、劳动法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及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1.转型中国的劳动问题<br>    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处于较为剧烈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领域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所谓“转型时期的中国”。中国步人转型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在任何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系统变迁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乃是就业与职业结构的转型。事实上,后工业主义与信息主义都认为就业与职业结构变迁是新社会结构降临的历史变迁过程里最强烈的经验证据,其特征为从商品转向服务、管理与专业性职业的崛起、农业与制造业工作的减少,以及多数先进的经济体里工作的信息内容逐渐增加。”①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结构的核心”,②中国社会劳动领域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深受特定时空文明情势影响的嬗变。第一,由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的劳动就业制度向市场导向的劳动就业制度嬗变;第二,由城乡二元经济下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向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嬗变;第三,作为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部分,就业结构、就业方式、就业领域、职业结构发生了结构性嬗变;第四,国家主导的行政化劳动关系向社会主导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嬗变。在这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背后,贯穿劳动世界的指导性原则也随之发生嬗变,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集体主义取向的劳动制度向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并重取向的劳动制度转变;其二,以行政性政策为主的规制向以法律制度为主的规制转变;其三,追求绝对平等的理念向自由、平等、效率并举的理念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构性嬗变并不是遵循一个主题,始终如一地线性地发生,而是呈现多元态势的、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相左的面相。更为要紧的是,这种嬗变置身于日趋明显的全球结构之中,其演进、变迁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结构的影响,并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和互动。
展开
目录
总序<br>导论<br>第一章  劳动权的重构:概念、体系与意涵<br>第一节  劳动权研究的学术梳理<br>第二节  劳动权的重构<br>第三节  劳动权的法理结构分析<br>第四节  劳动权的权利内容结构<br>第五节  劳动权的特征<br>第二章  劳动权的生成与变迁<br>第一节  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理论基础<br>第二节  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思想渊源<br>第三节  权利生成与变迁的一般模型<br>第四节  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展开<br>第五节  劳动权历史变迁的评价<br>第三章  劳动权的法律性质与价值架构<br>第一节  作为义务的劳动<br>第二节  劳动权的性质研究<br>第三节  劳动权的价值架构<br>第四节  劳动权的宪政意义<br>第四章  权利系谱中的劳动权<br>第一节  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劳动权<br>第二节  劳动权的限制与限制原则<br>第三节  劳动权面临的权利冲突<br>第五章  劳动权的实现和保障<br>第一节  劳动权的享有与实现<br>第二节  劳动权的立法保障<br>第三节  劳动权救济的制度架构<br>第六章  全球结构中的劳动权<br>第一节  全球结构是劳动权的新场域<br>第二节  全球结构中劳动权面临的问题<br>第三节  劳动权的国际人权机制<br>第四节  全球结构中劳动权的法理反思<br>第五节  全球结构中的中国劳动权<br>结束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