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型中国的劳动问题<br> 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处于较为剧烈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领域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所谓“转型时期的中国”。中国步人转型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在任何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系统变迁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乃是就业与职业结构的转型。事实上,后工业主义与信息主义都认为就业与职业结构变迁是新社会结构降临的历史变迁过程里最强烈的经验证据,其特征为从商品转向服务、管理与专业性职业的崛起、农业与制造业工作的减少,以及多数先进的经济体里工作的信息内容逐渐增加。”①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结构的核心”,②中国社会劳动领域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深受特定时空文明情势影响的嬗变。第一,由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的劳动就业制度向市场导向的劳动就业制度嬗变;第二,由城乡二元经济下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向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嬗变;第三,作为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部分,就业结构、就业方式、就业领域、职业结构发生了结构性嬗变;第四,国家主导的行政化劳动关系向社会主导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嬗变。在这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背后,贯穿劳动世界的指导性原则也随之发生嬗变,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集体主义取向的劳动制度向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并重取向的劳动制度转变;其二,以行政性政策为主的规制向以法律制度为主的规制转变;其三,追求绝对平等的理念向自由、平等、效率并举的理念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构性嬗变并不是遵循一个主题,始终如一地线性地发生,而是呈现多元态势的、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相左的面相。更为要紧的是,这种嬗变置身于日趋明显的全球结构之中,其演进、变迁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结构的影响,并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和互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