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学研究的经验路线(代序)陈柏峰<br>导言:观察法律与秩序<br>上篇 行动、文化与秩序<br>第一章 为了生活使用暴力与暴力对生活的毁灭<br>一、引论:问题与方法<br>二、私力救济与暴力性私力救济<br>三、暴力性私力救济发生的结构性原因<br>四、讨论:暴力性私力救济的控制与治理<br>第二章 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及法律失败<br>一、问题:非正式制度的产生与法律失败<br>二、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纳西族“情死”<br>三、法律、宗教与纳西族“情死”的发生<br>四、讨论:“情死”发生原理对法治建构的启发<br>第三章 宗教与民间纠纷的发生及解决<br>一、引言<br>二、宗教与民间纠纷的发生<br>三、宗教与民间纠纷的解决<br>四、宗教与规范性生活的获得<br>五、讨论:从价值和意义世界理解纠纷<br>第四章 腐败为何发生<br>一、导言:迈向权力的日常运作<br>二、“官场”是一个什么“场”<br>三、“官场”与腐败的土壤是如何形成<br>四、“官场化”的直接后果<br>五、讨论:法律必须破坏腐败的动力学机制<br>第五章 中国“反拐”三十年:制度、实践与社会结构<br>一、中国反拐法律、政策制度的变迁<br>二、中国反拐机制和网络的构建状况<br>三、反对拐卖的经验与障碍<br>四、讨论:社会结构紧张、越轨与反拐政策的局限<br>五、结语<br>第六章 网络时代的民意与法律应有之品性<br>一、问题:网络民意、法律权威危机与法律的品性<br>二、民意、政治与法律的表达错乱<br>三、讨论:网络民意、法律品性与法律权威<br>下篇 法律多元、社会控制与秩序<br>第七章 法律: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br>一、分类对人类生活的意义<br>二、分类观念与法律<br>三、法律为什么是“地方性知识”<br>四、对法律冲突的二种理解<br>五、结语<br>第八章 法律能被信仰吗<br>一、规范为何被信仰<br>二、法律为何不能被信仰<br>三、信仰是重要的<br>第九章 从习惯法民间法研究的视角论社会控制概念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br>一、引言:为什么需要概念及对概念的反思<br>二、习惯法民间法研究的贡献<br>三、习惯法民间法概念运用存在的问题<br>四、社会控制概念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可能<br>第十章 宗教作为社会控制与村落秩序及法律运作的关联<br>一、引言<br>一、曼村村民的宗教信仰<br>二、宗教作为社会控制<br>三、多元社会控制中的曼村宗教社会控制<br>四、讨论<br>第十一章 多元社会控制与内生性村落社会秩序的形成<br>一、曼村公共生活中的多元社会控制力量<br>二、多元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关系<br>三、基于协商、共识的公共事务管理与“造法”活动<br>四、正式社会控制在曼村的运作<br>五、结语<br>第十二章 传统社会控制的断裂与国家法制的缺席.<br>一、社会变迁中的村落秩序危机<br>二、传统村落社会控制系统的断裂<br>三、平村民间社会控制的运行现状与国家法律的实施<br>四、村落秩序为什么不能形成<br>五、结语<br>第十三章 法律移植与法律多元背景下的法制危机<br>一、缺乏中国主体意识的法律移植论<br>二、法律:是“镜子”还是“剪刀”<br>三、法律多元与国家法成为“外来法”<br>四、国家法成为“外来法”:中国法制的一种危机<br>结语:建构以中国问题为核心的法学理论<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