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律论证与证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36364
  • 作      者:
    道格拉斯?沃尔顿(Douglas Walton)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关于法律论证与证据研究的最新的外文文献,是国内翻译过来的较少的几本书之一。本书不仅仅讲述了法律论证,而且同时以证据学为途径,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纯理论化的阐述,也可以避免纯规则式的传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法律论证来说,解释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存在许多这方面的思潮学派。在大陆法律传统中,需要提到四项关于解释的技术或“准则”(Feteris,1999,7-8):①以普通或专门性语言语词的内涵为基础的解释,被称为语法或语意解释;②以法律语词或规则的历史来源为基础的解释,被称为历史解释;③以包含其他法律规范和原则的规则中的语词或规则的地位为基础的解释,被称为系统解释;④关于立法者的意图的解释,被称为目的解释。
  在伊斯特布鲁克看来,在应该采用怎样的标准进行宪法解释方面,美国主要有三个学派(Easterbrook,1988,59):其一,原意主义者把历史和意图当成重要的因素;其二,结构主义者鼓吹看清文件的框架是适用于当前问题的标准;其三,非原意主义者注重文书的内在价值。随着时代和境况的变迁,要判断一个旧的立法文件是否适用于新发展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波斯纳引用了州法律关于陪审员应该从哪些有资格的被选者中选出的例子。通过这些法律的时候,女人是没有投票权的。但是现在,女人也是选民,那么,法律是否应当解释为陪审员应该从所有的选民包括女人中选出呢?问题是,我们必须推测当时立法者作出此决定的主要意图是什么(Posner,1987,195)。我们可以援引如下推测。
  大致上,立法者主要关注参与审判的陪审员能够合法地进行投票,而不是主要关注于选民的性别。出于这一推测,我们能够通过似真论证得出结论,即该决定应该适用于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选民。无论如何,这一例子表明了当试图根据对产生立法裁决的书面文件进行解释时法律推理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这种问题不是关于案件的事实问题,而是关于法律是什么,或者应该把它当做什么去理解的问题。它们是解释某些话语文本的典型元层次问题。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译序
致谢
引论
第一章  法律制度中论证的特征
一、法律规则与个案
二、成文法与法律文件的解释
三、庭审的各个阶段
四、民法、刑法与证明责任
五、证据
六、相关性与可采性
七、证人证言
八、专家证言
九、询问证人
十、对先例的依赖
第二章  法律论证的一般形式
一、诉诸类比论证
二、诉诸既定规则论证
三、诉诸征兆论证和回溯论证
四、诉诸从位置到知道论证
五、诉诸言词分类论证
六、诉诸承诺论证
七、实践推理
八、诉诸人身攻击论证
九、滑坡论证
十、其他重要的论证形式
第三章  情况证据
一、麦考密克标准
二、经典犹太法标准
三、边沁论情况证据
四、帕特森标准
五、威格莫尔论直接证据与以观察为基础证据
六、威格莫尔的情况证据与证言证据理论
七、霍普头像案
八、五种标准的总结
九、情况证据概念多么有用
十、情况证据的逻辑困难
第四章  似真性与概然性
一、第三种类型的推理
二、似真性与概然性
三、威格莫尔论逻辑推论与证明力
四、洛克论似真性与同意程度
五、边沁论似真性与证据
六、似真性与诡辩术
七、古代世界的似真推理
八、卡尔尼德斯的概然性理论
九、卡尔尼德斯理论的标准与应用
十、似真推理为何被忽略
第五章  法律论证的论辩框架
一、隐含与会话假设
二、庭审中的理性说服
三、论证的规范模型
四、说服型对话
五、其他对话类型
六、询问型对话与质询型对话
七、相干性与论辩转移
八、公正审判与政治迫害
九、成文法解释的论辩理论
十、论证图式、谬误与法律逻辑
第六章  似真证据理论
一、新理论的要素
二、证据与论证
三、证明功能
四、新理论的古老根基
五、似真性理论的优点
六、科学证据
七、逻辑相于性与法律相关性
八、法律证据、可信性与似真性
九、作为证据的专家证言
十、问题与结论
第七章  说服型对话中的相关性
一、说服型对话
二、论证链
三、对话规则与谬误
四、不相干结论谬误
五、论证推断方法
六、检验一个实例
七、如何应用这个方法
八、提出的问题
九、法律案例中的应用
十、论证与解释
第八章  多主体论辩和可信性
一、逻辑学中的形式对话系统
二、诉诸人身攻击和诉诸权威谬误
三、加标演绎系统
四、多主体系统
五、在形式论辩结构中加入主体
六、评价谬误与错误
七、如何在形式论辩术中定义“主体”
八、论辩转移和相关性
九、问题的解决方法
十、结论
第九章  如何使用新方法
一、新方法
二、推论形式和批判性问题
三、基于证人证言与可信性的论证
四、言词论证与批判性问题
五、作为说服型对话的审判
六、论证图解
七、图解的形式结构
八、形式化新体系
九、检验型对话的微妙之处
十、当前相关性问题
参考文献
沃尔顿著作
索引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