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债法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218222
  • 作      者:
    沈幼伦著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沈幼伦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曾受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邀请为该院访问学者。出版有《合同法教程》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债法原理》包含了作者近30年积累的教学心得,根据大量理论研究和教学资料撰写而成。《债法原理》试图跳出目前受诸法合一局限的债法研究模式,从学科的独立性和统一性出发,探索债法及债法的体系。
    《债法原理》还在相关章节配置了大量与概念匹配的生活中的案例,以使初学者在充满理性的学习中增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债学概念,掌握债学真谛。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民间所言之债,常指欠人钱财,例如《辞海》中对“债”的解释即是“债之本义——欠人钱财也”,《说文解字》也解“债,债负也”。另外,债还常常被用来表示某种特殊的亏欠,例如“血债”、“情债”等。
    古代中国,债的关系虽然很早就出现,但在先秦时期,债一般写作“责”字。《正字通》云:“责,财也,俗作债。”伴随先秦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债的关系日趋普及,纠纷也与日递增,法律开始将其纳入调整范围。据《周礼·地官·泉府》记载:“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辩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即民间借贷,可视当时情况,按国家服事之各种税率计算利息。①《周礼·秋官·朝士》还记载:“凡有责事,有判书以治,则听。”其意是如果发生借贷纠纷,需具有借据文书,官方才能受理。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如此一般地规范债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汉字债的解释,仅限指借贷关系,与罗马法上使用的“债”,其含义是不相同的。
    中国古代法律中与罗马法的债字概念较为相近的概念,读作“券”。券的前身,称为“契”或“约”。所谓“契刻也,从刀。”“约”字本意是缠绕,《说文解字》云:“约,缠束也,从丝。”因此,契与约,表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在从事交易时,以刻木示信和结绳记事的办事风格。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繁杂,那种简单的刻木结绳方法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双方各执一片,刻有简单文字的,被称为“券”的竹片应运而生,从而替代了原来的“契”和“约”。《说文解字》云:“券,契也。从刀,券声。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日契券。”中国社会至西周年间已出现书面契券的记载,主要有“傅别”与“质剂”两种。所谓“傅别”是将约束写于文书,然后一剖为二,双方各执一片,合券时方能通读。所谓质剂,是在竹木简的两面写上相同内容的文字,一剖为二,各执一片。长者趁质,用于奴隶、牛马之交易;短者称剂,用于兵器珍奇异物之交易。
    东汉时期,造纸术发明后,人们开始用纸记载契约的内容,逐步代替了竹简。作为对过去做法的继承,便将书写的契约一式两份,将两份契约并拢,在骑缝处划上记号或写上“同”、“合同”或“合同大吉”等文字,于是就有了合同的称谓,久而久之,人们则将原本是验证契约的一种标记的合同,演变为契约的同义词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债本质之分析/1
第一节 债在外国民法语境中的词源追溯/l
第二节 中国语言文字中的债概念/3
第三节 源于罗马法债概念本质之分析/4

第二章 债与义务/6
第一节 义务的概念/6
第二节 义务的由来及历史探源/8
第三节 义务的要素/13
第四节 义务的分类/14

第三章 债形成的法理基础/25
第一节 原权利/25
第二节 救济权/30

第四章 债与责任/35
第一节 责任的词义探源/35
第二节 法律责任/36
第三节 民事法律责任/38
第四节 债与民事责任/40

第五章 债法律关系/48
第一节 债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48
第二节 债法律关系要素/49
第三节 债法律关系的分类/59

第六章 引起债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63
第一节 违约行为/63
第二节 侵权行为/66
第三节 不当得利/69
第四节 无因管理/77
第五节 缔约过失/81

第七章 债的效力/85
第一节 债的效力概念与特征/85
第二节 债的效力的内容/86
第三节 债的效力的分类/89

第八章 债的保全/92
第一节 债的保全概述/92
第二节 债权人的代位权/95
第三节 债权人的撤销权/102
第四节 保全制度的入库规则与保全人之法律地位/114

第九章 债的担保/117
第一节 债的担保概述/117
第二节 债的担保各论/12l

第十章 债务人的抗辩权/144
第一节 免责事由/144
第二节 抗辩权/145
第三节 永久性抗辩权及引起的原因/147
第四节 延缓性抗辩权及引起的原因/150
第五节 抗辩的连续与抗辩的切断/158

第十一章 债务自担与债务承担/167
第一节 债务自担/167
第二节 替代责任/173
第三节 债务承担/182

第十二章 债权的行使/187
第一节 债权行使的一般理论/187
第二节 债权行使的历史与演变/188
第三节 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解析/190

第十三章 债请求权的行使方式(上):私力救济/194
第一节 私力救济/194
第二节 私力救济的法律性质与行使限度/196
第三节 私力救济的种类/200

第十四章 债请求权的行使方式(下):公力救济;/204
第一节 公力救济的概念与特征/204
第二节 公力救济的规则/206
第三节 公力救济的主要方式~/207
第四节 诉讼时效/211

第十五章 债的消灭/220
第一节 债的消灭概述/220
第二节 引起债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各论/223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