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0934
  • 作      者:
    林爱珺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计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汕头人学法学学士(1990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士(20077年),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进修。<br>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法学、新闻伦理学、新闻传播理论。出版专著《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参与撰写“合同法通论》、《中同传媒的活动空间》等书;任法学和新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与参加的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有:《传媒与知情权研究》、《应急状态下的信息公开与新闻处置》、《新闻侵权研究》、《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的建构》、《入世和网络条件下深圳新闻传播业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研究》、《广州亚运传播战略研究》、《广东省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知情权这一概念1945年才提出,如今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成缺的一项民主政治权利。作者通过对现有各种知情权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从权利的性质出发重新定义知情杈的内涵与外延,将知情权分为公法领域的知情权与私法领域的知情权。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中外比较研究法,分别从知情权概念及权利属性辨析、国外知情权的历史发展及其制度的主要特点、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保密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建构公益诉讼的知情权救济模式等方面论述了中外知情权的状况以及我国知情权制度的建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知情权的法律保障》所涉论题涉及新闻传播学、法学领域中的诸多重要课题,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厘清了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针对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主持辞(萧思健,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br>    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今天在这里进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专题讲座。我们非常高兴地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的支持下,邀请到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周茂非同志。<br>    周区长很年轻,也很洒脱,是北京市,也是全国非常年轻的一个正厅级干部。他1963年出生,在北京的很多工作岗位上有过很好的业绩,包括在北京市政府侨办担任副主任,在北京仪器仪表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副总经理,担任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担任北京市贸促会会长,还有石景山区的区委副书记、区长。他的经历特别丰富,并且好像相关度不大。<br>    我简单地“扫描”了一下,周区长与好几个“五”相关:一个是来到我们复旦大学杨浦区邯郸校区,我们在五角场地区,这是一个“五”;然后他今年“芳龄”四十五岁,也是一个“五”;他经历过五个厅局级的工作岗位,又是“五”;还有很重要的,在北京奥运会中,石景山区是重要的比赛场地,在那里进行了自行车比赛、射击比赛,中国运动员射击拿了五块金牌,也是一个“五”。大家知道石景山区不仅有“五”,还有“八”,有八大处、八宝山等等,都是跟数字有关的。<br>    北京市的石景山区跟我们上海市的杨浦区是区区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是友好城区。别看区区之间的合作,它绝对不是区区小事,而是很重要的一种战略型的合作。所以,今天周区长来到复旦大学,来到杨浦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br>    下面,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请周区长给我们作演讲。
展开
目录
总序<br>绪论<br>第一节 研究缘起<br>第一节 研究现状<br>一、知情权理论的引进阶段(1979年—1996年)<br>二、知情权研究的探索阶段(1997年—2002年)<br>三、知情权研究的勃兴阶段(2003年至今)<br>四、当前研究的不足<br>第三节 本书框架及研究视角<br>一、思路与结构<br>二、写作难点<br>三、创新点<br>四、研究方法<br>五、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br><br>第一章 知情权概念及权利属性的辨析<br>第一节 知情权定义的多样化<br>一、从信息的内容和范围定义知情权<br>二、从信息获取方法定义知情权<br>三、从信息性质定义知情权<br>四、其他定义<br>第二节 知情权权利属性的论争<br>一、是否属于宪法性权利之争<br>二、积极权与消极权之争<br>三、知情权的其他属性之争<br>第三节 从权利的性质界定知情权<br>一、作为公法领域的知情权<br>二、知情权是兼具自由权与社会权属性的宪法性权利<br>本章小结<br><br>第二章 国外知情权的历史发展及其制度的主要特点<br>第一节 知情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br>一、“小政府”时代的公众缺乏了解政府信息的要求<br>二、思想自由市场理论确立了知情权在表达自由中的权利地位<br>三、宪政思想奠定了知情权成为一项新人权的基础<br>第二节 知情权作为法定权利的诞生<br>一、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的提出<br>二、知情权的法律特征<br>第三节 国外知情权制度的主要构成及其特点<br>一、知情权的制度设计与构成<br>二、立法模式多样化<br>三、地方和非政府组织推动知情权制度建设<br>四、民主化程度越高,知情权的范围越大<br>五、各国普遍建立电子政府<br>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 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br>第一节 国外信息公开制度考察<br>一、信息公开的立法目的<br>二、信息公开的原则<br>三、公共信息中应当公开的内容与不公开的例外<br>四、信息公开的程序<br>第二节 中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br>一、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情况<br>二、各地信息公开制度的缺陷<br>第三节 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建设<br>一、尽快在基本法层面上制定信息公开法<br>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br>三、加快“电子政府”建设<br>第四节 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br>一、政府、公众信息利益的冲突与平衡<br>二、政府与媒体互相促进、互相监督<br>三、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主渠道地位<br>本章小结<br><br>第四章 知情权与保密权的冲突与平衡<br>第一节 国外保密制度考察<br>一、国外保密制度的历史演变<br>二、定密的范围<br>三、定密的标准<br>四、定密官制度<br>五、保密与公开争议的处理<br>第二节 中国现行保密制度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br>一、公民只有保密义务,没有信息权利<br>二、保密范围过于宽泛<br>三、定密的自由裁量权过大<br>第三节 完善定密制度<br>一、将修改保密法与制定信息公开法结合起来<br>二、进一步缩小定密范围并使定密标准具体化<br>三、定密人员专业化<br>四、建立信息分割制度<br>五、建立说明理由制度<br>六、建立保密异议制度<br>本章小结<br><br>第五章 构建公益诉讼的知情权救济模式<br>第一节 国外知情权救济制度的考察及借鉴<br>一、知情权救济的模式<br>二、知情权救济制度的特点<br>三、可供中国借鉴的救济制度<br>第二节 中国知情权救济的现状<br>一、无言的权利救济<br>二、知情权救济于法无据<br>第三节 构建中国知情权救济制度<br>一、构建公益诉讼救济制度的必要性<br>二、确立知情权救济的基本原则<br>三、非直接利害关系人可以成为知情权救济的适格诉讼主体<br>四、限制知情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都具有可诉性<br>五、法院可以采用非当事人主张的理由支持知情权请求人<br>六、以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涉密争议的认定依据<br>本章小结<br>结束语<br><br>附录<br>附录一 国务院及其部委(总局)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br>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br>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br>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系列文件的通知<br>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br><br>附录二 各部委颁布的政务公开制度<br>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br>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在全国劳动保障系统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br>劳动保障系统政务公开工作标准(试行)<br>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br>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公开办法<br><br>附录三 地方信息公开制度<br>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br>大同市政务信息公开条例<br>2004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br>2008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br>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br>附录四保密法及其相关规定<br>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br>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br>卫生部保守国家秘密的规定<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