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免作者的普遍弱点,致言读者。”记不清这是哪位作者说的,但总觉得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一本书写完后,如果不在前面说点什么,书似乎就不完整。这应该说既是作者的普遍弱点,也是书的普遍弱点。
收集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短文,或是读书心得、或是会议介绍、或是生活感受,大都与法理学的内容相关。有些曾经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如果要简要地概括这些文章的特点,我想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新”。所谓“新”的意思是指这些文章表达了我阅读研究法理学的一得之见,而不是读者可以在有关法理学的长篇大论或教科书中能看到的内容。当然,更明显或许也是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本身具有相当的新意。
第一编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我对中国实行法治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我一如既往地悲观,我仍然觉得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法治与诚实社会,法治与辅助原则及法治与意识形态等等。我一直认为法治是一种文明秩序,源于西方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实为现代社会所必须。虽然它不是将人能带入天堂的唯一途径,但毋庸置疑,一个没有法治的社会基本上不能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法治的历史在有些地方是自然生成的,在有些地方是借鉴习得的,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是用鲜血写成的。在中国,法治所面对的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封建政治传统和商业社会的诸多弊端。
第二编是关于全球化与法理学的关系的探讨。全球化的话语大约红火了十来年,现在看来,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些文章只是记载了一些过往的感想。它们当然仍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探讨特色法理学和普遍法理学的可能性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学研究同其他领域一样也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后全球化时代意味着法学界“无王期”的到来、主流话语霸权的结束及反阿基米德-笛卡尔点-线思维认识论的兴起。这给非主流法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第三编所讨论的是法律推理的政治特点。实际上是从一种特别的角度强调了法律推理的重要性。第四编则是对法的社会理论之维的浮光掠影式的检读,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第五编收录了几篇与法学研究有关的随笔。
其中有些文章的内容在我以前发表的文字中曾经出现过,我把它们提出来,单独成文,收入本书,意在将其作为一些基本观点予以强调。另外,有一些文章的原文是英文。为了便于读者参考,我将它们附在书后。我相信这样做是有益的,但这些文章的真正价值需要读者自己去判断。如果这本书后来被证明对读者认识法理学的诸问题有一定的帮助,而不是文化环境保护的反例,那我就会感到无比欣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