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医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45498
  • 作      者:
    熊春锦著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道医学》扎根于中华道德根文化,契合于东方哲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理科学和理形科学,是突破现代中医学发展瓶颈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现代中医学缺失已久的理论母体,是促使中医学反思和革新的伟大动力。《道医学》的面世将对培养新一代中医后人,快速提升医者水平,加速现代中医的革新性复兴、回归式自强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道德主宰着人身无形的精神系统和有形的生命系统,《道医学》的伟大作用在于其为人类的心身健康提供了道德这一普世的精神食粮,为人生的性命再造指出了最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实践路径,由于《道医学》系统性地还原了中华道医的原貌,延续了古代修身、修真实践先驱的宝贵理论,它以巨大的视野从中西文化、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对比中反证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大智慧,它以通透的明白从三元(源)学和藏象学破解性命系统,它以前无古人的气魄披露了道医病因及诊治方式……使《道医学》成为可信、可学、可验、可行的医学宝典,凭借它的非凡力量,如果人人有幸得以拜读、认真实践、淳德归道,必将造就真正有道德内涵和精神能量的一代代炎黄子孙,再现“神州”风采。
  把握“非常道”的世界,进入“虚无生万有”的虚态空间,慧观人体生命真相中有质无形的人体三宝,全面观察疾病的本因、内因、外因,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
展开
作者简介
  熊春锦,字厚金,号空净,生于1948年,祖籍湖北麻城。当代国学名家,中华道德根文化研究实践者,现任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榆林市老子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欧洲中国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柏林老子道学中心第一主席、新加坡南洋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人类道德促进会永久名誉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德道经》(校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华国学道德根》、《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主编中华德慧智教育袖珍经典读本和大字拼音本系列丛书(《德道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七小经合璧》、《黄帝内经》)等。熊先生出生于一个道学世家,自幼秉承祖上传统道学,继承老子道德根文化系统的哲学思想和圣人之治方法论,并予以发扬光大,同时在医、卜、星、相、山等传统五技方面也都具有较深的造诣。熊先生曾在武汉市硚口区第一人民医院历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湖北中医》杂志社编委等职。熊先生从医半世,西医中医并举,曾被选为武汉市区人大代表,市级劳模,并获得医学科技发明奖。2001年8月,应欧洲中医中药研究会邀请,前往柏林参加中医药学术交流,并参加了柏林“亚太文化周·中国主宾国”活动,被聘为德国《欧洲中医药》杂志特约撰稿人,并在洪堡大学附属医院、柏林市政府办公厅、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等做过多场学术报告。熊先生凭藉自身对传统道学、道医学的全面继承和办学、讲学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教育学以及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对传统国学中培贤育圣的一元四素教育理念,进行发掘、诠释和解析,以“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为核心,以一元四素为理论框架,以“德慧智”为灵魂,建立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同时在中国、东南亚、欧洲等地进行推广实践。熊先生为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奔走呐喊,不遗余力,在柏林国际《道德经》学术研讨会、鹿邑老子国际文化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都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甘肃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湖北省图书馆精英论坛、香港第四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演讲,在兰州大学、延安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陕西、甘肃、大连、青海、宁夏、浙江、北京等高校和中学小学等,进行了巡回讲学,开展道德根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今中医学界罕见这方面的论述。书中还对中医学的一些难题,例如命门问题、八脉交会穴问题进行了部分阐释。《道医学》非常适合中西医医生、中西医院校教师和学生阅读,非常适合人们养生健身、防治疾病参考,非常适合有志于修身实践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道医生理学概论
  修身修真学体系中的组织生理学,是运用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源)多维立体学说研究性命本质,研究性命双修局部基础理论和整体理论的重要学科。修真组织生理学中,是将人体生理组织结构的物元(源)部分,整体性地分为隐态、显态两大类。重点是探讨研究隐态类人体物元系统的生理组织、质元组织和体元组织。将局部与整体,物性与质性相结合进行共同探讨。
  隐态类物元系统生理组织结构,包括物元性生理组织器官和相关的各大体元生理组织系统,这些系统中经脉学系统是体元生理组织系统中的基础。经脉学系统包括:常道(后天)和非常道(先天)的基础人体生理组织隐态结构,以隐态方式存在的十二经络系统和常道人体中具有不完全性生理功能的八脉道系统(非常道领域将八脉道系统作为初真生理组织结构,必须全部开通并发挥其全部生理功能),以及完全处在非常道领域中的七丹窍系统。与经脉系统对应的显态类生理组织结构,是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系统。
  修真组织生理学中物元(源)类的第二大部分,是隐态的藏象学系统,它包括隐态存在的五臓、六腑、奇恒之府等生理组织结构。与隐态五臓、六腑、奇恒之府生理组织结构相对应的是显态五臓、六腑和奇恒之府生理组织结构,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可解剖性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修真组织生理学中的质元(源)类,在隐态部分包括多层次元质量的气性类物质,多层次元质量的光性类物质,多层次元质量的音性类物质。与隐态相对应的显态类质元(源)性物质,包括血液、淋巴液、神经递质、脑脊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等全部体液。
  修真组织生理学中的体元(源)类,在隐态部分包括多层次元和质量高低不同的本体性体。例如来自于多元高维空间的元性,以及由元性与从父母处全息遗传的信息相结合,进而分阴分阳而生成的三魂七魄,以及更深层次、微观、慧观上的各臓腑、各器官、各组织中的互根性存在的阴性和阳性全息性体。在甚高层次中有所谓“万神朝顶”之说,《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万化在乎身。”《阴符经三皇玉诀》释诠:“万化者,神也,生身之法,阴阳之道,可生万化,故名万化生乎身。”“身”是“万化”的物质基础,先育身内之“身”,而后可身外有“身”,以及“万化”之身。这些都是高层次中,人体内各生理组织的体元(源)全息体的独立呈像显现。本体性体中,还包括体内的三尸九虫信息体和由于自然因果律所产生的客居于人体内的各种外源性低层次的阴性性体。与隐态相对应的显态体源类,是指源于父母的机体、形体,这一体源实际上是显态全息性的生理组织整体。体源这一整体中包括着后天主观意识、心理意识活动等整体后天显态机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修真组织生理学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巨大系统。为了教学方便和利于学者分层次地学习研究,我们将修真组织生理学分成基础、初真、全真三大部分进行介绍和探讨,根据学习实践的进度,逐步深入和全面地介绍修真组织生理学的全貌。当条件成熟时,再将它们分系统集中成册,形成体系专册,供系统性地研究参考。
  第二章 质元生理学
  第一节 质元概述
  修身修真界的道医学,以一炁含三的太极阴阳学说解析生命,始终不离人体内体元的神、质元的炁、物元的精三宝进行系统性的论证。道医学秉承道学的慧观和智观学说和方法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了生命的本质和根源,认识了人的生命是由有质无形的“性体系统”和有质有形的“命体系统”,两大部分相结合而组成生命——性命。性命一词,所指的是生命的本质真境;神形一词,则是指生命的一般现象。其中存在着层级的差异性和深度的区别性。生命是虚与实的复合体,彼此不可分离,发生分离就是生命的终结。而且虚无中的体元系统是生命的主宰,物元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质元是健康活力的保证。因而诞生了性命学说和性命再造学说(修身守一学说、金丹学说)。
  道医学运用太极模式解析生命的命体系统和性体系统,类似于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原理。太极图中的“白”象喻生命中的命体系统,生命中的显、实、有全部囊括于其中;太极图中的“黑”象喻生命中的性体系统,生命中的隐、虚、无全部囊括在其内。太极弦线的阳侧又包含着具有显、实、有特征的体源、物源、质源三大生命基本结构,简称三源系统,这就是生命的命体系统;太极弦线的阴侧又包含着具有隐、虚、无特性的体元、物元、质元三大生命基本结构,简称三元系统,这就是生命的性体系统。这个一性一命,一阴一阳,隐显三元(源)完美的结合构成的整体,才使生命具有活力和生气。这个生命太极图的解体,也就是性与命的分离和生命的终结。道医学遵循老子《德道经》中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教导研究生命科学,解析这个太极结构模式,对人类生命的命体系统,要求我们做到“知”;而对性体系统则要求我们做到“守”。这个“知”和“守”,将道医学研究生命的方法论和主次,泾渭分明地作为原则提出。
展开
目录
编者前言 揭开人体的终极奥秘
第一篇 道医学绪论
第一章 道医学引言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
第三节 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第四节 道德是医学的灵魂
第二章 道医学人门
第三章 一元四素全息论
第四章 三元(源)论的概念

第二篇 道医生理学
第一章 道医生理学概论
第二章 质元生理学
第一节 质元概述
第二节 气和氖
一、炁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焦的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三章 物元生理学
第一节 经脉系统概述
一、血气、脉、经脉
二、经脉的定名
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
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
第二节 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概述
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
第三节 脉道系统
一、脉道系统概况
二、八脉系统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丹窍系统
一、网脉线
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
三、内丹脉线
四、外丹脉线
五、天脉窍
六、理脉窍
七、混沌窍
八、丹窍系统综述
第五节 道医藏象学
一、道医藏象学概述
二、五臓概要
(一)肾臓
(二)肝臓
(三)心臓
(四)脾JI葳
(五)肺臓_
三、六腑概要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_
四、奇恒之府
(一)脑
(二)女子胞
五、臓腑之问的关系
(一)臓葳与臓之间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五戚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体元生理学
第一节 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
第二节 生命体元的分类
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
二、人体培生类体元
三、灵光内蕴的性体
第三节 论体元的阴阳

第三篇 道医病因机理探讨
第一章 道医病因总论
第二章 疾病的内因机理
第一节 玄源致病内因
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
(一)七情内伤
(二)内生五邪
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
(一)元性致病内因
(二)三魂致病内因
(三)七魄致病内因
(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
第二节 质元(源)致病内因
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
(一)气的失常
(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
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
(一)血的失常
(二)津液失常
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
(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第三节 物元(源)性致病内因
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
(一)五碱功能失调
(二)六腑的功能失调
(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
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

第三章 常见疾病的外因
第一节 物源性致病外因
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地域环境
(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
(三)自然气候因素
(四)意外创伤
(五)饮食不节
(六)劳逸损伤
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微观生物性外因
(二)饮食不洁
(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
第二节 质源性致病外因
(一)六淫性质
(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
第三节 玄源性致病外因
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
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

第四篇 道医诊断学
第一章 道医诊断学概论
一、道医诊断学概述
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
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

第二章 望诊诊断
第一节 气色的分类鉴别
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
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
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
第二节 面部气色望诊
第三节 眼部望诊

第三章 指剑掌眼诊断
一、基本要求
二、应用范围
三、具体操作
四、与切脉结合

第四章 体元丢失诊断
一、诊断方法介绍
二、病案举例
主要参考引用文献书目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