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60124
  • 作      者:
    袁子弹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只要是中国人,就会唱国歌;只要是中国人,就要懂得国歌的内涵;只要是中国人,就要知道国歌背后的故事!<br>    同名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云南卫视,重磅推出,湖南人民出版社继《恰同学少年》后又一力作震撼空前。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歌》以我国国歌的创作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等民族精英知识分子并肩战斗,共同完成《国歌》创作的惊险历程。《国歌》塑造的不是革命军人,而是一群在战场上手无寸铁的文艺精英,描写的是年轻的艺术家们的另一种青春绝响。<br>    《国歌》再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段屈辱惨痛的历史;塑造了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精英奋起抗日、勇往直前的爱国形象,讲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而诞生的来龙去脉。
展开
精彩书评
    从骨子里爆发的声音,需要被铭记!看完这部小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并为之感到深深自豪!<br>    ——《恰同学少年》作者 黄晖<br>    <br>    《国歌》浸透并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痛苦血泪和奋斗历程,它凝结着全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气魄,它是永恒的民族脊梁,它高昂的旋律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br>    ——中央电视台<br>    <br>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会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我教孩子会唱的第一首歌。时代会变,但浸透了国歌词曲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永不会变!<br>    ——全国政协委员 张杰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再见了,云南!<br>    一<br>    一九三一年七月,这一天渐渐火热起来,太阳从昆明城同人街的粤式骑楼的檐花上照过来,折在麻石板的路面。没有一丝风,空气潮湿得几乎在滴水,人身上总有一种黏腻的感觉。远处一树茶花开在骑楼的阴影里,显得沉默而阴郁,肥绿的枝叶直伸进一条窄窄的麻石小巷。<br>    这时巷口闪出几个人来。都不过十七八岁,穿着学生制服,动作利落,神情警惕。为首的青年在一间房子前停下,警惕地看了看,见四下无人,敲了敲门。<br>    “谁?来干嘛的?”门内传来压得低低的声音。<br>    “隔壁街的王瘸子,来送水的。”青年飞快地说。<br>    “吱呀”一声,门开了一条缝。一张年青的脸半露出来:“快,快点进来!”学生们动作迅速,飞快地走进门去。<br>    屋子里早已经聚集了二十来个青年,或站或坐,低声议论着什么。为首的伯文拍了拍手,示意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是个高瘦文雅的青年,举止沉静,皱着眉头,神色凝重,是共青团昆明支部的负责人。<br>    不久之前,国民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通电全国,不得抗日,严禁一切与抗日有关之活动。电令一出,云南的学生运动也受到波及。政府派人查封了学生们创办的抗日刊物,收缴了各校的进步书刊,让共青团的工作陷入僵局。这次会议,就是要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可行的对策来。伯文把这些情况大致讲了一遍,青年们脸上顿时显出愤慨的神色,义愤填膺地大声说:“这算什么?日本人蛮不讲理,政府不思抵抗,反倒禁止民众抗日,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br>    “就是!政府怕日本人,我们不怕!他们查封找们的刊物,我们就走上街头去,去游行、去宣传,看他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堵住我们的嘴!”<br>    “对,上街头去宣传!”<br>    “我来印传单!还有旗帜和横幅,我今天就去做……”<br>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激烈。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少女却左右打量着,眉头紧锁,她沉默一时,站起身来,附在伯文耳边说了句什么。<br>    伯文一愣,睁大了眼,下意识地四下一看:“聂守信?对啊,他怎么没来?”<br>    聂守信默然坐在一座青石板的小桥桥头,阳光从他头顶那棵老樟树浓密的绿叶缝里射下来,在他身上闪出斑驳的光影。桥下一弯绿水,回环萦绕,一直向南折去,沿岸一带杂花乱放,开得人眼花缭乱。远处苍山如海,绿水如镜。<br>    他半闭着眼,静静看着对面的那个老瞎子,老瞎子安静地坐在,眼白向天,瘦削的脸上皱纹僵硬得仿佛桥上的青石板,身前是一个缺了口的大破碗,碗里空空如也。他枯瘦的手按在胡琴的弦上,琴声凄婉而哀凉。<br>    聂守信慢慢闭上了眼,手指不自觉地在石板上随着节奏轻轻叩击,周围没有一个人影,微风缓缓拂动老樟树的枝叶,流水的声响若有若无,到处都弥漫着琴声。<br>    忽然老人手里的琴弦一颤,停了下来,聂守信蓦然睁开眼,清亮的眸子里闪着一丝泪光,鼓起掌来。<br>    老人熟练地把弓挂在琴头上,蓬乱的花白胡子里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年轻人,你又来了?”<br>    聂守信应了一声,从书包里拿出烧饵块,拗成两半,递了一半给老人说:“老师傅,不好意思,我买乐谱把钱都花光了,今天只有这个了。”<br>    老人他摸索着塞进嘴里,咬了一口,无声地笑开了,脸上满是皱纹:“这个好,香着呢。”<br>    一时间,两人都没有说话,默默地吃着饵块饼。半晌,老人轻声问道:“年轻人,你天天都来听我拉琴,不腻么?”<br>    “不会啊。”聂守信咬了一口饵块饼,往青石板的桥面上一躺,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老师傅,你知道么?你每天拉琴的时候,我就躺在这里,闭上眼睛看风景。”<br>    老人闷声笑了:“年轻人,你跟我开玩笑吧!闭上眼睛,还怎么看风景?”<br>    “不,我没开玩笑。我说的风景,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耳朵听到的风景。”聂守信闭上眼睛,嘴角微微扬起,挥动手臂,一脸的陶醉:“老师傅,你知道么?你每天拉的曲子不同,我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有时候,是春光明媚的三月江南,澄澈透明,柔媚入骨;有时候,是西子湖畔的阵阵急雨,纵横泼洒,来去无痕;有时候带了苦闷和醉意,像是夫子皱起的愁眉;有时候又透着活泼与娇憨,像是少女轻盈的秋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再见了,云南!<br>    第二章 不一样的文人<br>    第三章 九一八,不得抵抗!<br>    第四章 一场没演完的戏<br>    第五章 还我东北,血债血偿!<br>    第六章 最漫长的一夜<br>    第七章 危急!聂守信的逃亡<br>    第八章 举债坐牢:田老大的决意<br>    第九章 静坐:辉煌的胜利<br>    第十章 四只耳朵,叫我聂耳!<br>    第十一章 解散,我们的艺大!<br>    第十二章 铁血男儿义勇军<br>    第十三章 田叔叔,快跑!<br>    第十四章 危难逢知己,诗酒慨而慷(上)<br>    第十五章 危难逢知己,诗酒慨而慷(下)<br>    第十六章 初为人父<br>    第十七章 玉不琢,不成器<br>    第十八章 甜蜜的家<br>    第十九章 募捐筹款<br>    第二十章 扬子江暴风雨(上)<br>    第二十一章 扬子江暴风雨(下)<br>    第二十二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br>    第二十三章 淞沪抗战(上)<br>    第二十四章 淞沪抗战(下)<br>    第二十五章 一封来自东北的信<br>    第二十六章 风云儿女(上)<br>    第二十七章 风云儿女(下)<br>    第二十八章 杏儿,那一朵最美的花谢了<br>    第二十九章 义勇军进行曲<br>    尾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br>    写在书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