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郑丰:笑傲网上江湖<br> 1 春光万里北京行<br> 2006年4月的北京,繁花似锦,春意盎然。<br> 当一架从香港新机场起飞的波音客机飞临祖国的首都北京上空的时候,坐在这架客机头等舱里的一位青年女子,忽然从椭圆形的机窗口向地面俯瞰。她发现在机翼下翻腾奔涌的一朵朵雪白的云团下,依稀出现了一座古都的轮廓。那是她小时候记忆中残存的印象,尽管她出生在台湾,从来也不曾到祖国内地来,可是,她从小就多次听她的父亲陈履安讲过:“古老的北京就是从前的北平,那是一座有着明清两代皇城禁苑的都城啊。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会带着你们到北京去看一看,我不知现在的北京变成了什么样子。”<br> 从小就生活在台北的陈宇慧,早在她1985年读小学的时候,就在心里倾慕遥远而陌生的北京。即便是她从台北中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期间,陈宇慧也始终在心里惦记着那个有着紫禁城的北方都市。她来到香港供职以后,虽然香港与祖国内地相邻,只要她一踏过罗湖桥,就可以来到深圳并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然而她一直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她到了香港供职以后,就已经是为人妇者,而且她一连生了4个孩子。公务与家务缠身,使得这位从小就有写作志向的青年女子,纵有前往北京之念却始终无法成行,但是,在公元2006年这个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春天里,1973年出生的陈宇慧终于有了一次前往北京的难得机会。而且她这次飞往北京,还有她的父亲陈履安和母亲曹倩陪同。<br> 陈宇慧究竟为何事从香港专程赴京呢?<br> 原来这得益于她与生俱来的文学天才。大约在7年前——1999年。也是一个明媚的早春时节,那时的陈宇慧刚刚26岁。自从1995年她与夫君前往香港供职起,陈宇慧就开始不断地伏案写作。7年前的那个春日里,她正在生第三个孩子的产期,有保姆为她看管着刚降生的孩子。永远也闲不住的陈宇慧便开始以伏案写稿的方式来打发她自认为漫长而枯燥的产期生活。那时候,陈宇慧绝对不会想到因为她在产期忙里偷闲信手写成的一页页稿子,会有一天引起香港、台湾两地区的青年读者,特别是祖国内地的网络迷们的关注。<br> 正因为她利用从产期起步的7年光阴,断断续续地写成了一部洋洋80多万言的武侠小说,陈宇慧这才有这次让她心动的北京之旅。关于写作成名,陈宇慧后来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她对记者说:“写作的念头一直都有,但是可能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需要一整块的时间,我在美国上学后学业比较重,没什么时间写。1997年结婚后,我先生被派往英国,我就跟随着他去了伦敦。白天他去上班,我一个人窝在小公寓里,就开始写《天观双侠》,这是我小说本来的名字,被香港改成《多情浪子痴情侠》。1998年我回到香港,加入荷兰银行,工作很忙,也就没有接着写了。2000年休产假,我们产假挺长的,想着反正有时间,就又开始接着写。产假没写完的,只好等下一个,好在我们喜欢孩子,总之我的稿子都是利用产假写成的。”<br> 最初她是为了打发寂寞的光阴信手撰文,陈宇慧从来就不曾奢想过有一天她笔下流泄而出的一行行中文,会被印成一本厚厚的书。可是,陈宇慧又不甘于永远生活在默默无闻的环境里。即便她不敢奢望成为一名作家,可是,她笔下的这些颇有文采的小说,就俨然陈宇慧十月怀胎降生下的婴儿一样,书稿中的每一行方块文字,都凝结着她的心血和智慧。于是她便把自己一厚叠文稿拿给她所供职的荷兰银行女同事们看。大大出乎陈宇慧的意料,那些凡是读过她文稿的友人,大多都以惊愕的眼神重新打量她,甚至情不自禁地对她发出一声感叹:“真想不到,你陈宇慧居然还有这种才气?”还有人在读过她的武侠小说以后,怂恿她说:“我敢说你的武侠小说不逊于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还锁在你的办公桌抽屉里呀?怎么不把它交给出版社去印刷成书?我敢保证像这样的武林小说,如果一旦上市,肯定会大红大紫,你陈宇慧也许就因为这部小说而一举成名!”<br> 陈宇慧是一位生活低调的女子。虽然她有着出众的才华。闲来无事时她常以金庸和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作为她紧张工作后的消遣。所以,以文字问鼎香港的文坛,对于这位从小循规蹈矩的女青年来说,简直就是不敢企及的幻想。她从小就崇拜金庸,也景慕那些古今中外在文坛上以诗文传世的文人骚客,然而像金庸和梁羽生这些武侠小说的大师们,在身材纤弱、天生丽质的陈宇慧眼里,永远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她不敢把自己在产期伏案写成的稿子与香港书店里上架的图书相提并论。有一段时间,陈宇慧也并不是没有想过把这部足有半尺高的厚厚文稿寄出去。可是,想到如果这部手稿一旦寄到某一家出版社,有可能让那些自视清高的编辑们丢进桌下的纸篓里,陈宇慧心中一度泛起的热潮便蓦然消退了。<br> 有几次她甚至徘徊在香港中环和柴湾的街道上,那里有几家专出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和杂志社。可是,当她掂量着手上那包沉甸甸的书稿时,心中的底气忽感不足。她不知道手中这部手稿将来的命运如何,她只听说一些出版社喜欢出一些有名气的作家的稿子,尽管这些名家们的作品有时也难免是徒有虚名的“应景之作”,但是仍然可以获得编辑们的青睐。而在某些人眼里,像她这样在文坛上毫无名气的小女子,她的文稿会被出版社接受吗?想到这里,陈宇慧便从那些出版社的门前消失了。<br> 2 网络上的奇迹<br> 不过,陈宇慧毕竟是个有志气的人。她不甘于平庸的同时也不甘心让自己这本厚厚的稿子永远锁在象牙塔里。有一天,有人提醒她说:“宇慧,既然你没有门路出版这部稿子,为什么不可以把它们发到网上去呢?”<br> “发到网上去?”友人的提醒让这位陷入困境中的银行女职员暗淡的眼睛忽然一亮。她知道现在的网络相当活跃。网上的文学园地有时并不逊于冷冷清清的书店。尤其是一些青年学生们,他们读小说往往不是去需要花费的书店,而是常常把渴求知识的兴趣集中在电脑的屏幕上。<br> 友人的意见引起了陈宇慧的注意:“对呀,小说发到网络同样可以获得读者,而且网上的读者群大多都是和我们年龄相当的青年人,我相信你的武侠小说会有人读的。”<br> 于是,陈宇慧就把她这部小说整理成电子文本存在电脑内,她不希望看到它寂寞地积压在书柜里,但又不敢把它发到网络上去。直到2006年春天,她在整理电脑内存文件时,忽然又见到了她曾经以《天规双侠》命名的这部文稿的电子版。就好像忽然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样,陈宇慧再把它们统统找出来,在电脑上一页一页地翻阅。她越看越感到这部积压多时的文稿,仍然具有当初她写作时的那种新鲜感。书中的许多人物时至现在还能引起她的回忆,于是陈宇慧就在那个温馨的春夜里,暗暗下定了一定要把《天规双侠》变成网络文学的决心。陈宇慧是一个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尽善尽美的人。她在网上寻觅了多家网站,这才发现可以连载她小说的网址倒也不少,可是,究竟把自己的《天规双侠》发到哪一家网上去呢?陈宇慧的目光忽然移向了祖国大陆几家颇有影响的文学网站。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红袖添香”和“幻剑书盟”,她发现这两家大陆的文学网站上,集聚着一大批优秀的网上写手。尤其是武侠小说的作者更是人才辈出。许多她从前闻所未闻的内地武林小说高手们的作品,已经在网上占据着比较坚固的阵地。这时候,陈宇慧忽然又产生了怯意。她没有想到写武侠小说的人如此之多,在出版社出书当然比登天还难,然而如果她把自己的这部凝聚八年心血的《天规双侠》也发到“红袖添香”网上去,能不能引人注意呢?会不会在网上形成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如若在网上成为无人点击的“闲作”,那么她又如何面对冷遇与嘲讽呢?<br> 好在她的作品刚刚上了网络,就得到了“红袖添香”编辑们的注意。他们告诫曾不知网上规矩的陈宇慧不要急于把她的作品一股脑在一夜发完,那样非但会影响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会造成一种被动:网上读者不比在书店里购书的读者,他们也不希望一天就翻阅完多达80万字的长篇小说,更主要的是,你的网上小说也要像报纸上的连载一样,每一天只发表一节,几千字即可。这样才可以调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br> 同时,网上的编辑也希望陈宇慧能改用一个新的笔名,这样,她就给自己用了一个男性化的笔名“郑丰”。有人问她,既然你姓陈,而且又是一位女性写手,为什么不取一个有特殊魅力的名字,这样会更加引起网上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内地一些男性作家,有时为了引起读者们的注意,甚至故意改用异性的笔名行世,譬如香港小说盛行在大陆时期,“雪米莉”这看来极像女性作家的笔名,居然就是男性作者的笔名。可是,陈宇慧则坚持用“郑丰”两字。有人问她为什么要用“郑丰”作笔名时,陈宇慧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意,我用郑字,是因为我的老公姓郑,我就是郑家的人了。至于‘丰’字,那是我从‘陈宇慧’的‘慧’字中选取一个字,两个丰字我用了一个作我的笔名。”<br> “郑丰”两字,原来如此!<br> 陈宇慧接受了编辑的善意叮嘱,把她的小说分成若干小节,然后相隔一段时间便在网上发表一节。果然如那位尚未见面的内地编辑所言,陈宇慧的文章点击率开始出现意想不到的“走俏”。从那天开始,“红袖添香”文学版的网页上,忽然出现了多年少见的现象,大批陌生的读者,开始问津署名郑丰所著的长篇武侠小说《多情浪子痴情侠》。这件事不仅对陈宇慧是出乎意料之事,就是对此前专以发表各种网络文学作品见长的“红袖添香”也是前所未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点击郑丰小说的读者已经高达百万人次。当初支持陈宇慧尽快把小说上网的“红袖添香”编辑们也为此大为惊叹:“这个香港女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