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南海往事追踪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30489
  • 作      者:
    徐焰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展开
作者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亦为全军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并先后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特邀教授。十几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十五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出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其著作曾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南海对于世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乃至领袖的代名词,在此不仅上演过一幕幕情系国家命运的政治剧目,同时还在继续引领新中国走向辉煌。
展开
精彩书摘
  01/
  中南海的迎宾口——新华门
  人们看到中南海的正门,便是面对西长安街的新华门。
  这座华美的宫廷式的门廊,追溯起来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据传说为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为他宠爱的香妃所建,当时命名为宝月楼,也称望乡楼。所谓“望乡”,是指香妃怀念她远在新疆的家乡。
  传说总归是传说,正规的清史上的香妃一事并不像野史所书,而且据一些史学工作者考证,乾隆皇帝并没有这个妃子。
  据比较可靠的说法,乾隆皇帝建此门,是因皇家禁苑的南边没有围屏。早在明朝时,太液池的开拓和瀛台的营造已具现有规模,只是太液池南岸濒临皇城,却未建宫室。乾隆皇帝每临瀛台南眺,总是嫌其平直,没有屏障。为此,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决定依太液池的水阔的瀛台胜景建楼阁。
  此次建的楼阁,初定为3层,后改为2层,宽广7间。工程于春日破土动工,秋季告竣。届时皇帝登楼北望,池不觉窄,岸不嫌长,云阁琼台、奇峰古槐,宛似仙境;南望可见长安大道,三市五都,玉堂金马,人流熙攘,热闹繁华;西边远山起伏连绵,隐约可见,朝霞夕隘,气象万千,正所谓“一泓水镜呈当面,满魄冰轮映举头”,春池秋月,都在楼前。
  该楼落成后景致诱人,乾隆对楼阁便以其“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肖乎庶寒之庭”来命名,曰“宝月楼”,还手书“仰视俯察”匾额。后来他在“御制宝月楼诗注”中提到建造宝月楼的原因时又说:
  “瀛台皆前明所建,唯南岸向无殿字,故以楼以配之。”
  他还解释说:“楼临皇城,俯视可见长安门朝骑。”
  由此看来,乾隆建此楼群的真正用意是便于一览景色,而不是像民间传说那样是为讨得香妃的欢心。不过既然此传说流行甚广,并编造出一些动人的故事,不妨在此一叙。
  所谓香妃的传说,出于清代乾隆朝平定回部一役。位于如今新疆南部的回部地区,自西汉起便是中国的西域。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清军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从吐鲁番继续进兵天山南路,经两年征战统一了南疆各部。据传说,在这次出兵中,乾隆收纳了一名封号为香妃的女子。
  人称香妃入北京后深为乾隆宠爱,时常陪伴乾隆跑马射箭。但身处异地,远离故土,深居宫禁的香妃,常常因思念故乡而潸然泪下。乾隆得知,怜香惜玉,便下令将新疆回民迁来一部,在长安街以西建房而居,房屋的形状和格局完全按照回族的传统,并建礼拜寺与宝月楼南北相对,俗称“回子营”。每当香妃思念故土,乾隆就和她登宝月楼南望,见“回子营”如见故乡,因此这宝月楼不是眺望楼而是“望乡楼”。
  有人引据过乾隆专门作过两首《宝月楼诗》,其中一首为:
  “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禄,镜影大光明;麟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乾隆留下的诗文太多,有四万首之多,其中多是无聊的写景之作。从这首诗看,并未提及香妃一事,只是因建宝月楼的时间正好与清军出击回部相同,因此有“安西系远情”之感。这也就是说,他见此楼如见万里外的征战人员。
  从建楼的年月来看,也不可能是为香妃所修。因为民间所说香妃是征回部结束后所得,至少在1759年以后。而建此楼恰恰在征回部同年即1758年,时间上也不吻合。
  关于香妃的传说,清末民初一些文人有多种版本,其中不乏对清朝民族压迫政策的怨愤情绪的反映。其中有流传颇广的传说是,香妃为回部小和卓木霍吉赞的爱妃,身上溢放一种奇异的香味,美妙无比。乾隆对香妃早有所闻,清朝大军出师平定回部之时,大将军兆惠前来辞行,乾隆流露出了想尽快一睹香妃芳容,亲闻异香的愿望。兆惠心领神会,在平定回部中还真擒得香妃,押解京师。乾隆甚喜,除奖赏将军兆惠,又把香妃安居西内。可是香妃性格刚烈,对人冷若冰霜,无论和她说什么都一句不答。乾隆心急,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派宫中善于言辞的宫人来劝导,香妃并没有改变初衷,而是慨然从袖中拿出一把小刀,说:“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轻易死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皇上如果逼我,我就立即循志而死。”宫中之人听后,只好如实禀告,乾隆没办法只好派人连夜小心守护。这件事被孝圣皇太后知道,便几次劝乾隆不要入香妃处,以免被刀所伤。这样度过了若干年,一天圜丘大祀,乾隆先赴斋宫,皇太后乘机宣召香妃入宁寿宫,赐她自缢。香妃大喜,叩拜说:“太后天地恩,竟肯遂臣妾志耶!”说完,自缢于旁室。乾隆闻报此事,仓皇赶回宁寿宫,但见香妃已命绝,痛哭不已,便以妃子的礼节厚葬香妃。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是:香妃为乾隆所宠爱,“后宫三千,无与伦比”,引起了后宫女人嫉恨,于是她们就常在太后面前拨弄是非。太后早就想除掉香妃,就此便找了个借口赐香妃自缢。
  目前的新疆喀什的东郊还建有一座香妃墓,是当地名胜。那里的导游介绍说,香妃为乾隆的妃子,因水土不服病故,埋葬于东陵,喀什的墓里只有她的衣冠。
  研究清史的专家证实,香妃的传说故事与史籍不符。乾隆共有嫔妃40多人,其中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回部,此人活到55岁才病故,入葬清东陵。和卓氏身上也根本没有香气的记载,清史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香妃。
  抛去这段民间的不实传说,新华门的前身宝月楼只是为屏障南海而修。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务,把中南海作为他的总统府。此时的宝月楼成为总统府大门,便被改名为新华门,从此在府门悬挂起“新华门”字样的门匾。
  在新华门这座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二层楼上,高悬着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匾额,这3个苍劲雄浑的字出自袁励准之手。此人号珏生,笔名恐高寒斋主,187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弟。他擅诗文,其诗节奏感强,顿挫分明,酷嗜书画,尤擅长仿宋元山水画。他对宋代米芾的字特别喜欢,挥笔潇洒自如,楷、篆、隶俱佳,诗、书、画为三绝。
  袁励准于1898年中进士,被命为南书房行走。他同情康有为的变法维新,随后被免官。1901年清廷被迫宣布实行“新政”,翌年袁励准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监督,1905年创办实业学堂并任校长。进入民国年间后,他一心钻研国学和字画,1932年被辅仁大学美术系聘为教授,1935年在北京病逝。
  “新华门”三字,题写于民国初年,至今故宫、颐和园内尚有袁励准的墨迹。当时袁世凯曾托人邀他做官,但被拒绝。此后,袁励准以卖画为生,在荣宝斋、清秘阁等书画店挂有笔单。他和琉璃厂各古玩店也很熟悉,人们常拿一些书画、古董、瓷器请他帮助鉴定。此外,他收藏甚丰,据说藏有米芾用的端砚,此砚背面有乾隆皇帝的题字。由此看来,袁励准还是一个性格清高且有强国之心的学者型人物。
  民国年间的新华门,与清代相比已有所改变。袁世凯在改建新华门时,先拆除了一段宛墙,然后在楼的两旁新砌两堵八字墙,使其与南海的宛墙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并在楼的北面修建了一座大影壁,使人看不到门内的太液池水。他窃国阴谋得逞之后,还一心想建立袁氏新王朝,作风派头也都效法慈禧,在中南海园中也建造铁路,从新华门铺设轻便铁轨至丰泽园。袁世凯经常乘车行驶其间,每车坐数人,由壮夫前后挽拉而行。冬至后,南海水面结冰,他则乘冰床,往返于新华门南海北岸结秀亭之间。冰床如暖轿,由4人推行。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甚至改中南海为新华宫,便是依此门改名。
  袁世凯死后的民国年间,中南海新华门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对这座两层的门楼装修一新外,结构上并无大的改动。只是在门内那道影壁墙上,加上了“为人民服务”这5个毛泽东手书的大字,不仅分外耀眼,而且体现出这一庭院新主人的宗旨。
  ……
展开
目录

报告之一
为你在纸上导游中南海
到过北京的人,差不多都到过横穿天安门前的长安街。面对西长安街的新华门,便是中南海的南大门。它南靠长安街,北倚南海,与瀛台相望。过去人们从电影纪录片中看到外宾前往中南海同毛泽东等领导人会见时,经常出现新华门的镜头……
01/中南海的迎宾口──新华门
02/园内胜景──蓬莱仙境瀛台
03/幽静别园──“园中之园”静谷
04/耀武之地──紫光阁
05/公务之所──摄政王府旧址
06/昔日胜景──芭蕉园、水云榭
报告之二
揭开历史尘封的中南海面纱
北京,是中国的千年古都之一,自元代以来700多年间又长期作为统一国家的首都。而中南海的历史,又几乎同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同样悠久。
按历史传说,公元14世纪初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北京城,刘伯温率众修城,银两用空,命人寻找沈万三。沈万三挨打跺脚,跺脚之地挖出银子,其坑填水,形成中海、南海和北海。这其实是一个近似神话的传说,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01/北京作为皇都初建,中南海便属宫廷
02/明清的中海、南海因皇帝受难扬名天下
03/民国年间风云激荡中南海
04/李宗仁进入中南海如同傀儡,禁苑最后交傅作义
05/居仁堂内的会议最后确定了北平和平解决
报告之三
中共中央由香山转入中南海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第41军接收部队一个师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首长在前门的箭门城楼上观看了部队进城的场面……
01/日本投降时毛泽东曾下令攻取北平,随后又准备迁承德、淮阴
02/从延安转入西柏坡,在那里确定新首都
03/北平解放当天,周恩来便派人接收中南海并进行清理
04/毛泽东不愿进入中南海,过了3个月两头奔波的日子
05/半年运筹香山,史册重重一笔
06汇聚党外朋友共商建国大计
07确保怀仁堂能发出历史的强音
08“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告响彻怀仁堂大厅
报告之四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和“游泳池”
自从1949年9月间毛泽东从香山正式搬入中南海,便长期居住在古朴敦厚,不尚华丽的丰泽园。因“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而命名的“菊香书屋”清幽典雅,是他工作生活了17年的居所……
01/毛泽东入住丰泽园,中央一些机关也随之迁来环绕周围
02/进入卧室中经常在床上办公,睡眠始终成为第一大难题
03/自称“我就是土包子”,一向把讲究吃喝当成低级趣味
04/毛泽东有多少工资、稿费,对此如何开销?
05/毛泽东最后10年的居所──“游泳池”
报告之五
毛泽东与江青复杂关系要从生活、政治方面看
回顾毛泽东在中南海的生活状态特别是晚年的情况时,不能不讲一下他同江青的关系。由于这个女人后来严重涉足党和国家的高层政治生活,兴风作浪甚至搞得党无宁日、国无宁日,研究者就不能仅从妻子这个角度来看江青与毛泽东的关系。
当然,江青能够涉足高层政治,是由于她在生活中是毛泽东的妻子,后来虽然长期分居,却仍有夫人的身份……
01/江青的心灵如何扭曲到那种地步,可谓十里洋场的黑暗烙印所造成
02/进入中南海后,毛泽东与江青事实上多年处于分居状态
03/毛泽东召集政治局会议痛骂江青
04/一代伟人留给后人的遗产和反思
报告之六
进入红墙后与党外诗友唱和联系
中共中央进入中南海的红墙之内,毛泽东出于统战关系同许多党外民主人士有过来往,其中也包括一些私交。根据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论礼的待人原则,毛泽东对那些民主人士很讲礼貌,拜望迎送十分周到,而且不忌讳个人私交,经常有诗词交往。直至那场“文化大革命”大灾难到来之前,毛泽东长期都坚持了这种原则。
毛泽东毕生喜好旧体诗词,在民主人士中,他能找到许多知音。解放后,毛泽东进入中南海红墙之内达27年之久……
01/进入中南海后以诗会友,论词论赋吐心曲
02/兴会无前共唱和,饮茶老友柳亚子
03/与周世钊“同气相求”几十载
04/中南海故居中诗词堆积如山
报告之七
菊香书屋中党内交往属公务,唯有诗交是私情
1949年毛泽东进入北京中南海,已经是亿万人民共同欢呼的领袖,在中国共产党内又是众所敬仰的领袖地位,使他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非常慎重。特别是受党内客观存在的各个山头及上下级关系制约,更使他不便与下级深结私交,以造成亲疏之别……
01/与陈毅保持党内例外的私交
02/毛泽东认为陈毅的诗像自己,后来穿着睡衣前去参加追悼会
03/中南海与什刹前海,由诗交架起心交桥
04/“反修”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主题,批孔时又波及郭沫若
05/儒将有诗才,盛赞如吕端
06/秘书兼诗友,独重胡乔木
报告之八
周恩来居住西花厅25年
1949年3月25日,周恩来同中共中央一起进入北平,开始也居住在香山。此后由于他终日要在城内奔波,便于4月间在中南海找了一处临时居住地,即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不久毛泽东从香山搬到中南海,周恩来把院子让出,随后搬进了西花厅……
01/开满海棠的西花厅被周恩来看中,一住便是25年
02/日理万机,堪称“国内睡眠最少的人”
03/人称周恩来有“六个办公室”
04/鞠躬尽瘁、勤奋严谨作风永留西花厅
05/岁寒方知松柏后凋
06/康生临死前的投机
07/独撑危局、忍辱负重
08/患癌症的总理被迫最后离开西花厅
09/总理虽已逝,光辉永存西花厅
报告之九
进入中南海后的其他领导人风貌
中共中央机关进入中南海后,解放后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大多数领导人为工作和生活方便,也大都随之住进院内,不过也有像林彪这种与人异趣的特殊人物是例外。不同风貌、气质和爱好的首长们多年一起为邻,沿续着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战斗情谊,并在新时代中保持了朴素的作风。不过,随着不正常的党内斗争日益加紧,许多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紧张,直至“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卷起后造成了人们各分东西。他们在中南海内留下的众多故事,还总是令后人久久不能忘怀……
01/中南海内慈祥长者朱德自庐山会议后常住玉泉山
02/长住福禄居的刘少奇,以朴素和教子严格著称
03/邓小平居住中南海17年
04/光荣授衔、不朽签名永留怀仁堂
05/所谓“二月逆流”实际上是一次勇敢抗争
报告之十
惊心动魄的粉碎“四人帮”内情
中共中央进驻中南海后,经历了整整27年后,在1976年迎来了中国的旧历龙年。对于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是灾难性的一年,巨大的天灾人祸连连降到中国人民头上……
01/毛泽东逝世前后老一代将帅们提出要解决“四人帮”
02/掌握中南海警卫的汪东兴也向叶剑英表态,支持对江青一伙动手
03/在“四人帮”准备夺权之际,确定在怀仁堂和201楼解决他们
04/江青在政治覆没那一天还浑然不觉,仍得意洋洋地到景山采摘
05/为防上海的余党叛乱,抓捕“四人帮”的消息封锁了几天
报告之十一
粉碎“四人帮”后红墙内又经过两年徘徊
“恶梦过去是早晨”,人们压抑了太久的激情和思考,终于爆发,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欢庆粉碎“四人帮”、庆祝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活动。由于大家感到四个巨奸大恶如此狠毒,若不是华国锋、叶剑英等领导人挺身而出,人民岂能这么快重见天日?于是,人们对华国锋深寄希望,在称颂的时候并没有吝惜词汇……
01/亿万人民对“文化大革命”产生了疑问和反思
02/邓小平未复职前便反对“两个凡是”,不过十一大并未解决问题
03/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两个凡是”的要害以决定性一击
0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终于进入健康发展的正轨
报告之十二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南海走向现代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