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欧、东南欧文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605625
  • 作      者:
    冯植生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外语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欧、东南欧文学史》以国家为序,每一个国家文学作为独立单元加以叙述,材料翔实,评述扼要,以便于读者对该国家文学发展脉络、作者、特点等有详细、明确的了解和认识。<br>    《20世纪中欧、东南欧文学史》作者都是从事该国文学研究多年的、懂得该国语言文字的专家、学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冯植生,广西百色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语言文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所研究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欧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中欧、东南欧文学史》论述的是20世纪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7个国家的文学史。由于地处贯通欧亚两大洲的咽喉要道,因此,历史上这7个国家一直是诸多大国争夺和企图占领并加以同化的对象。在长期的、艰苦的斗争中,这些国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立性。在20世纪,虽然各自政治、经济发展不同,它们的文化、文学发展进程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是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西欧和苏俄文化、文学的影响和导向,同时又顽强地保持住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学传统和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波兰文学界一般把19世纪的最后1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称为“青年波兰”时期。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青年波兰”开始于1891年。因为在这一年,三位“新一代”文学家几乎同时登上文坛。这三位作家是指卡吉米日·普热尔瓦·泰特马耶尔(1865—1940)、弗兰奇舍克·诺维茨基(1864—1935)、安杰伊·涅莫耶夫斯基(1864—1921)。而关于“青年波兰”时期的结束,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在1918年,也就是在波兰历经了123年的亡国之痛,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时候。<br>    “青年波兰”一词最早的出现,是在1898年阿尔图尔·古尔斯基(1870—1959)在克拉科夫《生活》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这一系列文章的总题目就是“青年波兰”。“青年波兰”这一提法显然是受到了当时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文坛的影响。在19世纪末的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出现了所谓的“青年风格”,包括德国的青年风格、“青年比利时”、“青年斯堪的纳维亚”等。这些“青年风格”的共同特点是反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强调艺术本身的价值,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br>    实证主义曾经是一代波兰人恢复国家独立、消除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的理论武器。但是,随着各种矛盾的加剧,实证主义的理想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如果说“青年波兰”运动开始于1891年,那么波兰社会和文学界对实证主义思想的批判却早已有之。1887年,“青年波兰”的重要理论家——哲农·普热斯梅茨基(186l—1944)在主编《华沙生活》时,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并且预言新的艺术价值观即将出现。所以,也有学者认为,“青年波兰”实际上从1887年便已经开始。
展开
目录
导言<br>波兰文学<br>第一章 “青年波兰”时期的文学<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三章 二战后的文学发展<br>第一节 战争期间到1956年之前的文学发展<br>第二节 1956年以前的诗歌创作<br>第三节 1956年以前的小说创作 <br>第四节 1956年以前的戏剧创作 <br>第五节 1956年到1989年之间的文学发展道路<br>第六节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概况<br>捷克斯洛伐克文学<br><br>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文学(19世纪9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第五节 理论与批评<br><br>第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1914年一1945年)<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第五节 理论与批评<br><br>第三章 二战后至1968年的文学<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第五节 理论与批评<br><br>第四章 1968年后的文学<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第五节 理论与批评<br><br>匈牙利文学<br>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文学(19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20世纪初)<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西方》和西方派作家<br>第三节 现实主义作家莫里兹·日格蒙德<br>第四节 “民粹派”作家运动<br>第五节 无产阶级文学派<br>第六节 现实主义文学<br><br>第三章 二战后的文学(1945年—1956年)<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与文艺理论<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四章 改革时期及其后的文学(20世纪60年代及其后的文学)<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第五节 克尔蒂斯·伊姆雷<br><br>罗马尼亚文学<br>第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1919年—1944年)<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二章 1944年后的文学<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保加利亚文学<br><br>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文学(19世纪末至1918年) <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1918年至1944年)<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至“四月全会”时期的文学(1944年至1956年)<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br>第四章 “解冻”时期至剧变前的文学(1956年至1980年末)<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诗歌<br>第三节 小说<br>第四节 戏剧<br>南斯拉夫文学<br><br>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文学(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塞尔维亚文学<br>第三节 克罗地亚文学<br>第四节 斯洛文尼亚文学<br><br>第二章 巴尔干战争结束(1912年)至30年代末的文学 <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塞尔维亚文学<br>第三节 克罗地亚文学<br>第四节 斯洛文尼亚文学<br>第五节 马其顿文学<br>第三章 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至60年代末的文学(1941年至1969年)<br><br>阿尔巴尼亚文学<br>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文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br>第二章 巴尔干战争结束(1912年)至30年代末的文学 <br>第三章 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至60年代末的文学 (1941年至1969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