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又来了,爱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44244
  • 作      者:
    (英)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年逾六旬的女编剧与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导演及男主角掀起了难以名状的感情波澜,被突然袭来的爱情风暴冲击得推动了方向……在作者的心目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结合,是一种追求自我幸福的人生基本权利,但是这种 基本的人权却被粗暴地剥夺了。为了维护者 基本的权利,作者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发出了痛切的呼吁!在本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女主人公对所爱之人欲爱不能,弃之难舍的矛盾心情,反映出了女主人公对于爱情可望而不可及,万般无奈的心情,书中作者对于主题的开掘,激发的运用,都日臻成熟,标志着其写作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展开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1919.10.22-),出生于伊朗,英国当代 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 伟大的女性作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暨第十一个获得诺奖的女作家。代表作有《青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玛莎·奎斯特》等)、《金色笔记》、《好人恐怖分子》等。主要著作:《青草在歌唱》(《野草在歌唱》)(1950)“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四门之城》(1969)《金色笔记》(1962)《简述下地狱》(1971)《黑暗前的夏天》(1973)《幸存者回忆录》(1974)《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简·萨默斯日记》(1984)《好人恐怖分子》(1985)主要获奖记录: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01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1995)史密斯文学奖(1985)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1982)欧洲文学国家奖(1981)毛姆文学奖(1954)。

展开
内容介绍
  《又来了,爱情》故事中所有的线索都围绕一场话剧的排演展开。戏内,十九世纪的传奇才女朱莉因为地位卑做,两度被富家子弟始乱终弃, 后投水自尽戏外,编剧萨拉守寡多年,魅力却如窖藏多年的醇酒,借着戏剧氛围的催化,悄然启封,一时醉倒了几个原本素昧平生的男人。其中包括该剧的导演和两位男主演,都要比萨拉小二三十岁。一个个爱情或者疑似爱情的漩涡将萨拉卷入其中,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风暴,眼看着就要让她无法自拔……作为小说大师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又来了,爱情》的情节或许不如《野草在歌唱》那般戏剧化,技巧或许不如《金色笔记本》那般复杂,但文字中传达的情愫显然更为微妙——那些游离于情节的声音、言辞、气息,恰恰构成了这部小说 动人的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时她是什么模样?她如何估量自己的前途?她给她那些学生们善良的父母亲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又给她以怎样的印象?我们都知道。我们都一清二楚。她终身都在给自己画肖像,并非因为她没有别的模特儿,而是因为她热衷于发掘她那真实的、潜在的本性:对于这样追根究底的寻求,我们有一种简洁的描述。自从她到法国以来,她不断地写日记。还有她的音乐,即使没有日记,音乐也会向我们透霹关于她的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像,不仅仅是一位有才华、有魅力的妇女,而且是一位身不由己地令人困惑和带来挑战的人物,一位终身使人议论纷纷的人物,-位虽然并不试图吸引男性而男人们总是要爱上她的人物。当她被这些良好的家庭聘用为家庭教师时,她行为检点,堪称典范,她知道,只要犯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使这些人家对她关上大门。她好比在刀刃上走路,因为最重要的是她富于魅力,这种天赋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唤起的期望比它所能实现的更多。她显然使那些受业于她的年轻女士们失望,她们在满怀疑虑之心的父母面前对她赞不绝口,然而暗中却希望能够从她那儿得到更多的指点。

   她却小心谨慎地提出忠告:“你真的想要像我这样吗?”当一些受到父母亲过度防范的闺女在一些小小的叛逆行为中寻求她的帮助,她就会甜蜜地提出上面那个疑问。“遵从你父母的教导,当你结了婚,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她从司汤达写给他妹妹的信中学到了这条经验。她在日记中写道,她宁可像她自己那样当“一名无家可归者”,也不愿去当这种得天独厚的名门闺秀。

   当她二十五岁时,她在社会的阶梯上大大地上升了一级。她担任孔德·罗斯唐先生两位于金的家庭教师。罗斯唐家族是这个地区的名门望族。

   他们住在一所庞大而古老的别墅里,每周两次派马车来接她。此时她可以日夜出门授课了。在有马车接送之前,她坚持只能在白天到镇上来授课,因为步行到她的小屋,来回有好几里路。这种态度遭到人们的讥讽。人人都知道,她深夜独自在树林中散步。然而她又是如此娇嫩,竟然不能在晚上从小镇走回家去?还有下面的行为,又当如何解释:她在岩峰之间独自跳舞,手中击打着铃鼓,或者看上去像铃鼓的东西--一件看上去很原始的乐器,或者是她从那未开化的故乡带来的。甚至有人声称,曾经看到她--光着身子跳舞。她真的如此么?在她的日记中可没有提到过--虽然当她开始作记录之时,只有简短的摘记和笔记,到后来才发展成为对她的生活滔滔不绝的评论。然而,的确有一幅素描,画着一位妇女在丛林和岩石之间跳舞。天上是一轮满月。那舞者全身赤裸。这幅素描和其他的自画像是如此不同,它令人震惊。观察朱莉的崇拜者拿到一叠她的素描之时的表情,是很有趣的。那张脸突然僵硬了,倒抽一口冷气,--然后--嘿嘿一笑。那笑声是出于震惊。然而,震惊是否往往不过是一瞬间出乎意料的真相揭露?一扇门打开了(或许是确确实实毫不夸张地),于是人们看到一幕美丽的或者丑恶的景象,某种强烈的或者令人震惊的景象--无论如何,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灯光明亮而秩序井然的世界的另一面,它赫然在目,那幕后的真相。但是,为什么在她的日记中,从来未提到过跳舞?或许此事只发生过一次,而她又有所恐惧。像这样跳舞,可是个冒险的举动。她知道人们在窥探她。

   那些宪兵们确实经常窥探她,但是,要是其中一个宪兵通过她不挂窗帘也不装百叶窗的窗口--她说她痛恨那种被封闭起来的感觉--向里面望去,他会看到那位规规矩矩的年轻妇女,站在她画室中的画架前面,或者在弹奏竖琴,或者在俯首疾书,小桌上的油灯照亮了打开的书页,照亮了她戴着指环握着笔杆的纤纤玉手,她的脸庞,她乌黑的头发,她的胸部平静地包裹在连衫裙里,领口高及喉部,围着一小圈白色衣领。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