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梁:人不是就是这一生,人是从很远的流传下来的,他的过去很长、很远。所谓定力,不是别的,就是他的过去、他的背景,他总是要受过去的背 景的决定。 艾:那这是跟佛教有关系的观念啊? 梁:对。佛教它叫做“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相似相续”——它是 连续的,相似就是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很相似,已经不同了,只是相似 。严格地讲,前一个时间的我跟现在时间的我已经不同了,一个人从一个小 孩长大,像我八十多岁,时时刻刻在变化,时时刻刻在不同。这个不同一方 面简单地讲,他自己身体就不同了嘛,头脑不同了,外面给他的影响也早已 不同了,所以都是在不同之中,但不同之中也有一定的相似,所以叫“相似 相续”。“非断非常”——“非常”,就是不是常恒如故,中国人本来是“ 常”跟“恒”连着的,也可以说“恒常”,也可以说“常恒”。“非断非常 ”,不是常恒的,可又不断,“非常”就是现在的我跟刚才的我不是一回事 了,可是也没有断,仍然还是相续的。“相似相续”不单是说我一岁的时候 跟我两岁的时候还是相似相续、三岁的时候相似相续,不单是如此,是说死 后也没有完。这个是佛家的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佛典里头有三界——“界”就是“世界”的“界”——第一个叫欲界, 欲就是有欲望,想要饮食男女,这个都是欲望;第二个是色界一“颜色”的 “色”;第三个是无色界。佛典里这样说,好像不是佛典创立的说法,而是 印度好像普遍有这个信仰,普遍地说有这个三界。饮食男女,在欲界才有, 到了色界没有了,色界还有男女,没有饮食,没有男女的相交,到了无色界 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佛典里头有这个说法。 ·小乘佛教主要是出世 梁:……我刚才提到过了,从小的时候就想出家当和尚,所以我可以说 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徒得从两面看,也可以说从两层上来看。佛教,原始佛 教普通管它叫小乘教,小乘教主要是出世。什么叫做出世呢?出世就是要出 生灭,(出)世间。怎么样叫世间呢?就是生生灭灭,生灭不已。那么在佛家 ,它就说是轮回。轮回,它是说生命是“相似相续”。 这个小乘自己规定下来三个条件,一个条件就是“诸行无常”——“常 恒”的“常”——没有常恒的东西,都是在变化流行中,这是头一个。第二 点是“诸法无我”。头一句话是“诸行无常”,第二句话是“诸法无我”。 “诸法”跟“诸行”不一样了,头一句是“诸行”,第二句换作“诸法”。 因为“诸行”是流行,就是说生灭,生灭不已。生灭不已好像是水流一样, 流行变化。第一点是讲流行变化,所以叫“诸行无常”。第二句话是“诸法 无我”。“诸法无我”说有两种法,所以加一个“诸”,“诸法”不是一种 法。“诸法”是哪两种呢?一种叫做“有为法”,一种叫做“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那么有人问:这个世间还 有不生不灭的吗?佛家回答: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是一 回事,不是两回事。这是说“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一而二、二而一。 第一条是“诸行无常”,第二条是“诸法无我”。无论“有为法”或者 “无为法”,都没有“我”。众生——人也是众生,从那个最低等的生物— —原始生物阿米巴,都是从有“我”来的,它都要吃东西,都要向外取。一 切生物,从原始生物起一直到人——人是最高的啦,都有一个相同的一点, 哪一点相同呢?就是向外取足——足是满足,向外边来满足自己。向外取足 ,都是错误,在佛家看都是错误,都是丧失了本性。本性是什么呢?本性是 自性圆满,无所不足。这个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这个“佛” ,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什么神啊,或者是什么上帝啊、主宰啊,不是那回事 。“佛”是什么呢?“佛”是宇宙本体,这个宇宙本体也可以说是什么都在 内了,万事万物都在内了,五颜六色很复杂的都在内,可是都在内了,它也 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按佛家的道理说,就是这两面,一面是森罗万象,一面 是空无所有,这个两面是一回事。“佛”就是出世,世间就是生灭,所以出 世间,就是不生不灭,而生灭跟不生不灭好像是两面,好像是两个东西,不 是,是一回事。原始佛教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 呢,它叫“涅槃寂静”。这个是小乘,小乘具备这三点,才是佛法,缺一样 不是佛法。 ·大乘佛教一我为什么既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一个儒教徒 梁:大乘佛法、大乘佛教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基础就是刚才说的那三句 话,在小乘的基础上来一个大翻案。小乘是罗汉道,大乘是菩萨道。大乘道 是在小乘道的基础上来个大翻案,就是它不出世,它的话是这么两句话,叫 做“不舍众生,不住涅桨”。“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它要怎样呢?它要 回到世间来,它不舍开众生。小乘好像是躲避开生死的麻烦,大乘呢,它也 已经超出生死了,可以到了不生不灭。但是呢,引用一句儒家的话——“独 善其身”,菩萨跟罗汉不同,罗汉好像自己解决了问题,求得清静,菩萨是 不舍众生,他要回到世间来。他已经具备了不生不死的那个可能了,但是, 他还要回到世间来,为什么?因为他不舍众生。……这个就是说,小乘以出 世为规矩,大乘则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仍回到世间来,大乘是这个样子。 那么就说到我自己,我自己承认我是个佛教徒,如果说我是一个儒教徒 我也不否认。为什么呢?为什么也不否认呢?就是因为这个大乘菩萨。我是 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嘛,就“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所以我就是要到世 间来。因此我的一生,譬如大家都知道我搞乡村建设、乡村运动,我在政治 上也奔走,奔走于两大党之间,就是为国家的事情,特别是在日本人侵略中 国的时候,所以这个算是出世不算是出世呢?这个与出世一点不违背,因为 这是什么呢,这是菩萨道,这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就要到山里头去了, 到庙里头去了,不出来了,大乘佛法就是“不舍众生,不住涅槃”。说我是 儒家、是孔子之徒也可以,说我是释迦之徒也可以,因为这个没有冲突,没 有相反。 艾:没有冲突,这个说法是比较新的。比如唐朝的时候,唐朝以前 佛教刚到中国的时候,是有冲突啊,那您说……梁:不够通达,高明的 人通达无碍。所以像是宋儒吧,就有点排佛,排斥道家,在我看就是不够通 达。通达的人呢,无碍,没有滞碍,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通。有碍,是你自己 在那里给自己设了妨碍,原来是可以不必的,高明人他就超出来了。宋儒像 朱子他们,朱熹他们,有不少儒者都排佛呀,排道家呀。 P9-15
展开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费孝通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适之、梁任公等“时代名流”,没有一个超过他的。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牟宗三
梁先生的人生有点像个圣人,圣人悲悯持世,进而止不住要救世,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来改善这个社会。一般的读书人安于书斋,只满足于笔下风云,多徘徊于砚中风韵。从这个意义来讲,梁先生有些类似于甘地这样的圣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奔走感化大地,于改造人生与社会中践履一己的感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童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