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Has man a future?:dialogues with the last confucian:双语精选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500845
  • 作      者:
    (美)艾恺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双语精选本)》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回顾了先生一生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艾恺,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国汉学家艾恺对话“最后的儒家”梁漱溟,梁氏晚年口述再现山河破碎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持守与担当,品评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风流人物,回顾梁漱溟风云激荡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评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费孝通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适之、梁任公等“时代名流”,没有一个超过他的。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牟宗三 
    梁先生的人生有点像个圣人,圣人悲悯持世,进而止不住要救世,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来改善这个社会。一般的读书人安于书斋,只满足于笔下风云,多徘徊于砚中风韵。从这个意义来讲,梁先生有些类似于甘地这样的圣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奔走感化大地,于改造人生与社会中践履一己的感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童润
展开
精彩书摘
    ·佛家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梁:人不是就是这一生,人是从很远的流传下来的,他的过去很长、很远。所谓定力,不是别的,就是他的过去、他的背景,他总是要受过去的背 景的决定。 艾:那这是跟佛教有关系的观念啊? 梁:对。佛教它叫做“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相似相续”——它是 连续的,相似就是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很相似,已经不同了,只是相似 。严格地讲,前一个时间的我跟现在时间的我已经不同了,一个人从一个小 孩长大,像我八十多岁,时时刻刻在变化,时时刻刻在不同。这个不同一方 面简单地讲,他自己身体就不同了嘛,头脑不同了,外面给他的影响也早已 不同了,所以都是在不同之中,但不同之中也有一定的相似,所以叫“相似 相续”。“非断非常”——“非常”,就是不是常恒如故,中国人本来是“ 常”跟“恒”连着的,也可以说“恒常”,也可以说“常恒”。“非断非常 ”,不是常恒的,可又不断,“非常”就是现在的我跟刚才的我不是一回事 了,可是也没有断,仍然还是相续的。“相似相续”不单是说我一岁的时候 跟我两岁的时候还是相似相续、三岁的时候相似相续,不单是如此,是说死 后也没有完。这个是佛家的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佛典里头有三界——“界”就是“世界”的“界”——第一个叫欲界, 欲就是有欲望,想要饮食男女,这个都是欲望;第二个是色界一“颜色”的 “色”;第三个是无色界。佛典里这样说,好像不是佛典创立的说法,而是 印度好像普遍有这个信仰,普遍地说有这个三界。饮食男女,在欲界才有, 到了色界没有了,色界还有男女,没有饮食,没有男女的相交,到了无色界 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佛典里头有这个说法。 ·小乘佛教主要是出世 梁:……我刚才提到过了,从小的时候就想出家当和尚,所以我可以说 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徒得从两面看,也可以说从两层上来看。佛教,原始佛 教普通管它叫小乘教,小乘教主要是出世。什么叫做出世呢?出世就是要出 生灭,(出)世间。怎么样叫世间呢?就是生生灭灭,生灭不已。那么在佛家 ,它就说是轮回。轮回,它是说生命是“相似相续”。 这个小乘自己规定下来三个条件,一个条件就是“诸行无常”——“常 恒”的“常”——没有常恒的东西,都是在变化流行中,这是头一个。第二 点是“诸法无我”。头一句话是“诸行无常”,第二句话是“诸法无我”。 “诸法”跟“诸行”不一样了,头一句是“诸行”,第二句换作“诸法”。 因为“诸行”是流行,就是说生灭,生灭不已。生灭不已好像是水流一样, 流行变化。第一点是讲流行变化,所以叫“诸行无常”。第二句话是“诸法 无我”。“诸法无我”说有两种法,所以加一个“诸”,“诸法”不是一种 法。“诸法”是哪两种呢?一种叫做“有为法”,一种叫做“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那么有人问:这个世间还 有不生不灭的吗?佛家回答: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是一 回事,不是两回事。这是说“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一而二、二而一。 第一条是“诸行无常”,第二条是“诸法无我”。无论“有为法”或者 “无为法”,都没有“我”。众生——人也是众生,从那个最低等的生物— —原始生物阿米巴,都是从有“我”来的,它都要吃东西,都要向外取。一 切生物,从原始生物起一直到人——人是最高的啦,都有一个相同的一点, 哪一点相同呢?就是向外取足——足是满足,向外边来满足自己。向外取足 ,都是错误,在佛家看都是错误,都是丧失了本性。本性是什么呢?本性是 自性圆满,无所不足。这个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这个“佛” ,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什么神啊,或者是什么上帝啊、主宰啊,不是那回事 。“佛”是什么呢?“佛”是宇宙本体,这个宇宙本体也可以说是什么都在 内了,万事万物都在内了,五颜六色很复杂的都在内,可是都在内了,它也 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按佛家的道理说,就是这两面,一面是森罗万象,一面 是空无所有,这个两面是一回事。“佛”就是出世,世间就是生灭,所以出 世间,就是不生不灭,而生灭跟不生不灭好像是两面,好像是两个东西,不 是,是一回事。原始佛教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 呢,它叫“涅槃寂静”。这个是小乘,小乘具备这三点,才是佛法,缺一样 不是佛法。 ·大乘佛教一我为什么既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一个儒教徒 梁:大乘佛法、大乘佛教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基础就是刚才说的那三句 话,在小乘的基础上来一个大翻案。小乘是罗汉道,大乘是菩萨道。大乘道 是在小乘道的基础上来个大翻案,就是它不出世,它的话是这么两句话,叫 做“不舍众生,不住涅桨”。“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它要怎样呢?它要 回到世间来,它不舍开众生。小乘好像是躲避开生死的麻烦,大乘呢,它也 已经超出生死了,可以到了不生不灭。但是呢,引用一句儒家的话——“独 善其身”,菩萨跟罗汉不同,罗汉好像自己解决了问题,求得清静,菩萨是 不舍众生,他要回到世间来。他已经具备了不生不死的那个可能了,但是, 他还要回到世间来,为什么?因为他不舍众生。……这个就是说,小乘以出 世为规矩,大乘则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仍回到世间来,大乘是这个样子。 那么就说到我自己,我自己承认我是个佛教徒,如果说我是一个儒教徒 我也不否认。为什么呢?为什么也不否认呢?就是因为这个大乘菩萨。我是 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嘛,就“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所以我就是要到世 间来。因此我的一生,譬如大家都知道我搞乡村建设、乡村运动,我在政治 上也奔走,奔走于两大党之间,就是为国家的事情,特别是在日本人侵略中 国的时候,所以这个算是出世不算是出世呢?这个与出世一点不违背,因为 这是什么呢,这是菩萨道,这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就要到山里头去了, 到庙里头去了,不出来了,大乘佛法就是“不舍众生,不住涅槃”。说我是 儒家、是孔子之徒也可以,说我是释迦之徒也可以,因为这个没有冲突,没 有相反。 艾:没有冲突,这个说法是比较新的。比如唐朝的时候,唐朝以前 佛教刚到中国的时候,是有冲突啊,那您说……梁:不够通达,高明的 人通达无碍。所以像是宋儒吧,就有点排佛,排斥道家,在我看就是不够通 达。通达的人呢,无碍,没有滞碍,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通。有碍,是你自己 在那里给自己设了妨碍,原来是可以不必的,高明人他就超出来了。宋儒像 朱子他们,朱熹他们,有不少儒者都排佛呀,排道家呀。 P9-15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不是学问家,而是一个思想家
一 我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儒家跟佛家
二 佛家
佛家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小乘佛教主要是出世
大乘佛教--我为什么既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一个儒教徒
“戒、定、慧”与禅宗故事中的“棒喝”
最高的解放就是成佛
三 懦家
孔子的学问是生命、生活之学
我算是陆王派
王阳明的“明心见性”
四 佛家与儒家:高明的人通达无碍
佛跟孔子的异同
我在思想上倾向佛家,生活上走儒家的路
我不够一个学问家,而是一个思想家

第二章 现实问题和人生问题占据着我的头脑
一 从同盟会到北大
从参加同盟会到任教北大
与陈独秀、李大钊共事
介绍熊十力到北大任教
辜鸿铭有见识,但思想主张很偏
我与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二 我与乡村建设
我在山东办学的经历
我做阎锡山顾问的时候
韩复榘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我的乡村建设主张
我的二儿子是陶行知的弟子
三 奔走国事
冯玉祥让士兵又爱又怕
我的学生徐名鸿与福建人民政府
我与李宗仁的“战地党政委员会”
我与蒋介石的来往
我对胡宗南和陈诚的印象
蒋介石最大的贡献
周恩来是一个完人
与毛泽东相交:对中国前途的认识
我和其他政治活动家的不同
四 1949年以后的岁月
我想保留一个中间人的地位
哲学教授张东荪
1953年9月,自己心太盛、气太高
动乱岁月里的坚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五 我一生最重要的大事

第三章 我对他人、世界和自身的看法
一 当年人事
晏阳初对乡村问题缺乏哲学的头脑
胡适的头脑是粗浅的
康有为的价值是在他比较早的时候
点评“新儒家”代表人物
同代中对我有影响的人
我所佩服的人
最伟大的中国人物恐怕还是毛泽东
二 我对世界的看法
我赞成白话文运动,我不保守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我为什么反对当年的佛教
中国的道德:是非的标准不要向外找
中国是散漫而容易和平的社会
中西社会分歧的开始
理性、理智与灵性
习俗与真理:极高明而道中庸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
发展总是好的
现代化的危机不会很大
对妇女解放运动的见解
我对美苏的看法
中国的前途、世界的前途
对青年的希望:在这个有希望的时候要各尽所能
对思想界的劝告
三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嗜好
我如何养生
我为什么对中医感兴趣
我不是个圣人
我的宇宙观
我怎么看待死亡
回顾一生:越平淡越好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