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648329
  • 作      者:
    崔树强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把书法同人格联系起来,试图从主体的角度说明书法美的根源,是有价值的。书法和人品、性情有关,书法要表现人的精神意气、情感意志,书法美也能折射人格美。但是,并不是说书法的美就“在”人心的感觉、情绪、思维里,而是说要“通过”感觉、情绪、思维去寻找美,“发现”一朵微花的美、一湾溪水的美,要“发现”大化流行和生生自然中所蕴含的生命节奏,用最抽象的线条生动地表达出来。书法有和谐的结构、节奏的规律、丰富的形象,它最深层的美的源泉,在于那自然动象中不绝的生命活力。人们只有把心灵的起伏、情欲的波涛、思想的矛盾,表现在舞动的汉字形象里,表现在迹化的线条节奏里,只有当你的心具体表现在形象里,旁人才会看见你精神的美,你也才能真切具体地发现你心里的美。
展开
精彩书摘
  《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
  第一章 无形之相——书法的抽象观
  一、书画相通问题
  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是天然的胞生艺术,说到书,必言及画,论到画,也必谈到书。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说者谓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善书者所以亦能善画,是因为在“转腕用笔之不滞”中借鉴了动物物象的生动意态。
  董其昌记载过一段对话:“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日: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人邪道,愈工愈远。”什么是隶体呢?清代钱杜从“写”的意义上来理解隶体,他说:“隶体有异于描,故书画皆日写,本无二也。”他强调了绘画“写”的特点,是说书法和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写”的层面上相通,所以,明代张岱说:“青藤(徐渭)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清代董棨说:“画道得而通于书,书道得而可通于画。殊途同归,书画无二。”黄宾虹说:“书画相通,理一也。笔力之刚柔,运腕之灵活,体态之安排,格局之讲究,神采之变化,衡之书画,固无异也。”吴昌硕更说:“直从书法演画法。”
  为什么中国的书画家如此强调书法和绘画的相通性,书和画究竟“通”在哪里呢?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文化重视综合,不主张分析。尽管世界纷繁复杂,但《易传》和老庄哲学都从整体性和统一性上认识和把握世界。《易传》把世界归结为阴阳二气的相摩相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都重视纷繁复杂世界背后的统一性因素。这些哲学思想,促成了中国文化趋向于综合而非分析。
  从书画所使用的工具来看,使用的都是毛笔。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就由毛笔所绘制,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为战国时期,比秦代蒙恬造笔之说还要早。书画使用的工具相同,为书画相通奠定了基础。
  然而,书画相通中最重要的,是书画用笔同法。张彦远说:“书画用笔同法。”又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他很早就注意到书法和绘画笔法的相通性。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无形之相
——书法的抽象观
一、书画相通问题
二、书法的抽象美
三、“动象”、自然和生命
四、“异类而求之”

第二章 千古不易
——书法的笔法观
一、毛笔的柔软
二、择笔
三、执笔
四、方圆与转折
五、不看两头看中间
六、“用笔千古不易”与“真迹只需数行”
七、“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第三章 形势相生
——书法的形势观
一、逆笔的妙趣
二、疾涩的奥义
三、妙裁的撷取
四、折搭之间与呼应粘连
五、书法与兵法
六、欲露还藏

第四章 宁拙勿巧
——书法的巧拙观
一、拙的智慧
二、“复”的思想
三、“宁拙勿巧”
四、枯笔、“不光而毛”与残碑
五、“熟后生”与“不工之工”
六、艺老在嫩

第五章 神采为上
——书法的形神观
一、神采为上
二、唯观神采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四、“神采生于用笔”
五、临摹问题
六、“我神”与“他神”

第六章 惠风和畅
——书法的和谐观
一、乐教、书法与生命和谐
二、和而不同
三、“中”的智慧
四、中锋问题
五、《衍极》与《书法雅言》
六、冲和为妙
七、无冲突的和谐

第七章 无色之色
——书法的色彩观
一、中西方的色彩观
二、色空的观念
三、黑白世界
四、墨分五色
五、墨气问题
六、“血”的问题

第八章 书者散也
——书法的创作观
一、入帖与出帖
二、“凡书通即变”
三、散、静、闲
四、“无意于佳乃佳耳”
五、“兴”的问题

第九章 无声之音
——书法的时间感
一、节奏的问题
二、“韵”与节奏的暗示
三、“情感动作”与线条
四、空间感转化为时间感
五、人书俱老

第十章 回环往复
——书法的空间感
一、“书法的空间创造”与“飘带精神”
二、“远”的意识
三、“计白当黑”与“有情之白”
四、“求其却好”
五、虚实相生
六、虚空即气

第十一章 一气运
——书法的气感
一、“写”的意义
二、“一笔书”
三、翕辟成变
四、自在吞吐

第十二章 妙悟之门
——书法的通感
一、悟的哲学
二、悟的偶然性
三、悟和通感
四、狂悟
五、静悟
六、字内悟和字外悟
七、“世间无物非草书”

第十三章 人生境界
——书法的人生感
一、书卷之气
二、“逸”、自由与超越
三、颐养身心
四、人品问题与“书如其人”
结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