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腰椎整脊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775025
  • 作      者:
    吕立江[等]主编
  • 出 版 社 :
    海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腰椎整脊学源于中国整脊推拿和导引健身术,它是研究腰椎脊柱及其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基本理论和整脊方法,以预防和治疗腰椎病及其相关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虽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的历史渊源悠久,经历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和总结,已形成一门理论比较完整与腰椎整脊方法比较丰富的学科体系。它在临床医学特别是中医临床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为人类的健康尤其是解除腰椎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病痛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进入21世纪后,因其费用经济、操作简便、方法安全且容易掌握、治疗时间短、患者痛苦少而疗效显著等特点,从而成为越来越被医患双方认可和采用的腰椎疾患的康复方法,仅仅几年的发展与推广,现已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祖国医学的推拿术与导引术也被发达国家所重视和接受,同时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力学等)与腰椎整脊学相结合,为腰椎整脊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检查技术,使之更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br>    腰椎整脊学是在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腰椎整脊学的概念、基本理论,腰椎及其相关脏器组织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应用现代生物力学概念解说腰椎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完整地介绍腰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诊断要点及腰椎的整脊治疗和保健方法。《腰椎整脊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汲取了古今中外在腰椎整脊方面的精华内容,旨在使腰椎整脊学这一古老又现代的临床技术得以全面展现,望能在理论知识和整脊技术各个方面得以创新和发展。<br>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电脑等现代工具进入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慢性疾病的发生,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使当今医学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前的主要医学模式,也就是说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过去的传染病逐渐转向了慢性和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腰椎错缝、椎管狭窄等。近年来腰椎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生率日益上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使用整脊方法治疗这些慢性腰椎病是当今中医临床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组织了教学、临床第一线的教授专家共同编写了《腰椎整脊学》,所以《腰椎整脊学》可以称得上是开拓腰椎整脊学的先河,是一部内容翔实、整脊经验丰富的结晶之作。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对腰椎整脊研究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腰椎健康的需求,腰椎整脊理论和整脊技术依然是粗糙和初步的,有待于完善和提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腰椎及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br>    第一节  生物力学概述<br>    一、生物力学概念<br>    生物力学是研究力作用于生物的力学作用规律和应用的科学。腰椎及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功能的变化测知其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从而可以展开预防和临床治疗。<br>    二、力与力学<br>    力是作用在物体上使之产生位移或变形的作用,它是一个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过程中,力和力的作用规律的科学。<br>    三、应力与应变<br>    固体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与作用面呈垂直的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如果负荷产生的合应力通过物体的重心时称为轴向应力;使物体伸长的作用力是张应力;使其缩短的称为压应力;任何应力与作用面平行的分量称为切应力。张应力和压应力两者为正常的应力。张应力表示相反方向使其分离作用的同轴力;压应力表示促其挤压在一起的同轴力。张应力与压应力的不同,仅是在负荷情况下方向的不同。许多物质无论是在张应力或压应力下所致的应变量是相同的。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一单轴结构产生压应力或张应力。当间接受力时,力与结构的轴成角,由于多轴状态而产生弯曲或旋转应力。多轴状态结构的负荷称为力矩,并引起从旋转运动的应力上产生扭转力。在直线结构上所有的区域都经受着同样的力矩。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概述<br>一、腰椎整脊学的基本概念<br>二、腰椎整脊学的基本内容<br>三、腰椎整脊学的基本特点<br>第二节 腰椎整脊学的发展简史<br>一、中国腰椎整脊学的起源及发展史<br>二、国外腰椎整脊学的发展<br>第三节 腰椎整脊的适应证和禁忌证<br>一、腰椎整脊的适应证<br>二、腰椎整脊的禁忌证<br>第四节 腰椎整脊的原则和方法<br>一、腰椎整脊的原则<br>二、腰椎整脊的方法<br><br>第二章 腰椎的解剖和生理<br>第一节 腰段脊柱的结构和功能<br>一、腰椎的结构<br>二、腰椎的功能<br>第二节 腰椎的解剖<br>一、腰椎的解剖结构<br>二、腰椎的体表标志<br>三、腰椎关节的结构和特点<br>第三节 腰段脊柱区的软组织及其流变学特性<br>一、皮肤和浅筋膜<br>二、深筋膜<br>三、肌肉组织<br>四、血管<br>五、脊髓<br>六、脊神经<br>七、交感神经<br>八、腰段脊柱区软组织的流变学特性<br>第四节 腰椎间盘<br>一、椎间盘的结构<br>二、椎间盘的作用<br>第五节 腰椎与全脊柱及肢体的关系<br>一、腰椎与全脊柱的关系<br>二、脊柱与骨盆<br>三、腰椎与四肢的关系<br><br>第三章 腰椎及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br>第一节 生物力学概述<br>一、生物力学概念<br>二、力与力学<br>三、应力与应变<br>四、刚度与强度<br>五、滞后、韧性和蠕变<br>第二节 腰椎生物力学及其特点<br>第三节 腰段脊柱的运动及其特点<br>第四节 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br>一、腰椎间盘的力学结构特征<br>二、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br>第五节 体位与腰椎负荷的关系<br>一、椎骨变形<br>二、椎间韧带变形<br>三、中枢神经系统变形<br><br>第四章 腰段脊柱病的病因病理<br>第一节 腰段脊柱病的病因<br>一、不良姿势<br>二、久坐<br>三、外伤<br>四、慢性炎症<br>五、退行性变<br>六、代偿性因素<br>七、心理因素<br>八、其他因素<br>第二节 腰段脊柱病的病理<br>一、概述<br>二、腰椎间盘变性<br>三、腰段脊柱滑膜关节退变<br>四、腰段脊柱区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br>第三节 腰段脊柱病理变化的常见类型<br>一、半脱位及滑脱<br>二、过度前凸<br>三、后凸<br>四、侧凸<br>五、椎间盘退行性变化<br>六、椎体骨质增生<br>七、继发性病理变化<br>八、常见先天性疾病和畸形<br>第四节 腰椎损伤的生物力学<br>一、腰椎节段性不稳<br>二、腰椎节段抗载荷的稳定功能<br><br>第五章 腰椎病变的诊断<br>第一节 腰段脊柱病的检查原则<br>一、全面系统,防止漏诊<br>二、四诊动量,循序检查<br>三、仔细对比,以常衡变<br>四、细致耐心,反复检查<br>五、综合分析,辨证施术<br>第二节 辨病方法<br>一、四诊<br>二、活动检查<br>三、特殊检查<br>四、x线检查<br>五、其他检查法<br>第三节 脊柱病的诊断要点及四步定位诊断法<br>一、诊断要点<br>……<br>第六章 腰椎整脊技术<br>第七章 腰段脊柱病治疗<br>第八章 腰段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