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间步长所有单元的受力及位移,并更新所有单元的位置。通过对每个单元的微观运动进行跟踪计算,即可得到整个研究对象的宏观运动规律。在离散元素法中,单元间的相互作用被看做是瞬态平衡问题,并且只要对象内部的作用力达到平衡,就认为其处于平衡状态。离散元素法的基本假设是:选取的时间步长足够小,使得在一个单独的时间步长内,除了与选定单元直接接触的单元外,来自其他任何单元的扰动都不能传播过来;并且规定在任意的时间步长内,速度和加速度恒定。以上的假设非常重要,它是离散元素法的前提条件。而且由此得到以下结论:在任意时刻单元所受到的作用力只取决于该单元本身及与之直接接触的其他单元。
离散元素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接触模型,即力一位移关系;另一个是牛顿第二定律。接触模型用于单元接触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则用于求解单元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由于离散元素法是建立在牛顿第二定律和不同的接触模型的基础之上,而且该方法研究处理的对象及问题多种多样,因此它所采用的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于散体颗粒体系,将单个颗粒(圆盘或球体)作为一个单元;对于岩石体系,将单个多边形块体作为一个单元。
1.3.2离散元素法的颗粒模型
离散元素法把分析对象看成充分多的离散单元,每个颗粒或块体为一个单元,根据全过程中的每一时刻各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计算接触力,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单元的运动参数,这样交替反复运算,实现对象运动情况的预测。根据几何特征不同,可将离散体单元分为颗粒和块体两大类,相应地离散元素法也分为颗粒离散元素法和块体离散元素法,前者面向各种颗粒形状的散体或粉体,而后者则主要是针对岩石或岩土问题而提出的,其区别在于形体特征引起的接触模型和相关的计算、搜索和信息存储等方面的差别。
根据处理问题的不同,颗粒模型和计算方法又有不同,一般有硬球模型和软球模型两种类型。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效率和应用上不尽相同,各有优点。硬球模型主要用来模拟如库特流、剪切流中颗粒运动比较快的情况,颗粒之间的碰撞是瞬时的,在碰撞过程中颗粒本身不会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这样只考虑两个颗粒的同时碰撞,而不用同时计算三个以上颗粒之间的碰撞。软球模型主要用来模拟两个颗粒间的碰撞过程,也可以同时有两个以上的颗粒碰撞,它们之间的碰撞发生在一段时间范围之内,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根据球体间的交叠量可以计算得到颗粒间的接触力。
颗粒摸型中颗粒的运动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当发生接触时才会在接触点处产生相互作用。颗粒的离散性使得它在受载和不受载的情形下会产生复杂的运动,因此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接触模型。最常用的颗粒模型是把颗粒看做圆盘或球体,即二维刚性圆形颗粒模型和三维刚性球形颗粒模型,图1-2为颗粒相互接触及颗粒与边界接触的情况。图1-2所示的接触状态可以抽象为图1-3的涵盖颗粒与颗粒、颗粒与边界的Hertz接触模型,其中R、Rz分别为颗粒Z0、Z2的接触半径,A为接触圆半径,占为接触变形量。
离散元素法的颗粒模型是将颗粒与颗粒、颗粒与边界的接触采用振动运动方程进行模拟。图1-4为将接触模型表示成振动模型,振动运动的法向运动和切向运动如图1-5(a)和1-5(b)的法向和切向振动模型所示,颗粒与颗粒、颗粒与边界之间的滑动如图1-5(c)的滑动模型所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