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3400
  • 作      者:
    王巧慧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共分8个章节,主要明晰地展示了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的基础范畴及淮南子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科学思想和技术思想,并对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形成的机制和动力进行了讨论。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是《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中的一部,是专门研究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明晰地展示了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的基础范畴及淮南子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科学思想和技术思想,并对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形成的机制和动力进行了讨论。《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史论结合,资料可靠;学术观点独到,科学性强。《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可供对中国科学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及道学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淮南子在《原道训》开篇中指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淳,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螟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纺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滑,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br>    此段论述主要指出了“道”的以下特征:首先,淮南子在可经验的时空中描述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及的弥漫性,同时指出道在运动中所显现出的一系列对反特性:冲而徐盈、浊而徐清、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这一系列特性是“道”永恒运动的动力;其次,突出了道的功用,“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状态、属性、运动、变化得以实现的总根源。具体地说,道的含义具有以下两个。<br>    第一,“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根或本源。<br>    “本根”一词出自《庄子.知北游》:“恬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蓄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本根包括三项意谓:“一是万物之所从出、宇宙之所从始;二是万物之所依、大化之所待;三是涵万物、赅总一切,为一切之宗主。”对道与万物的生成关系,先秦诸子多有论述,老子认为道为万物的本源,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用。
展开
目录
总序<br>绪论<br>一、自然哲学概念的厘定<br>二、刘安及其《淮南子》<br>第一章  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的基础范畴<br>第一节  道<br>一、道的内涵<br>二、道的属性<br>三、道与无为<br>四、道与一<br>第二节  自然<br>一、非外力干预的自然而然<br>二、物性和物势的有机统一<br>三、自然图景论<br>四、自然的实践维度<br>五、自然的历史维度<br>六、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br>七、天然自然与社会自然<br>第三节  理<br>一、“理”的内涵<br>二、道胜理达和循理进道<br>三、因道理之数<br>第四节  数<br>一、数的内涵<br>二、数字的计算和推演<br>第五节  阴阳<br>一、阴阳合和而万物生<br>二、天地人一体化模式的骨架<br>三、解释自然现象的概念图式<br>第六节  五行<br>一、五行生克原理<br>二、组织经验材料的概念图式<br>三、天地人一体化模式的骨架<br>第二章  淮南子的自然观<br>第一节  淮南子的宇宙演化论<br>一、道从“无”到“气”的转化<br>二、《天文训》的宇宙演化论<br>三、《精神训》的宇宙演化论<br>四、两个宇宙演化模式的比较<br>五、《傲真训》的万物生成次序<br>第二节  淮南子的天人关系<br>一、天人同根、万物平等<br>二、天人同构<br>三、天人感应<br>四、天人相分<br>五、天人合一<br>第三章  淮南子的认识论<br>第一节  淮南子认识论的形成<br>一、追求光明的心理动机<br>二、生存实践活动的需要<br><br>三、重在知人、知己的认识传统<br>第二节  淮南子认识自然的方式<br>一、因虚守静而悟道<br>二、以镜观物<br>三、研几而知化<br>第三节  淮南子的是非观<br>一、是非的客观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r>二、是非的察验与考辨<br>三、是非观中的齐物精神<br>第四章  淮南子的方法论<br>第一节  隐喻和假说<br>一、隐喻<br>二、假说<br>第二节  类比和推理<br>一、类比<br>二、推理<br>第三节  分析和归纳<br>一、分析<br>二、归纳<br>第五章  淮南子的科学思想(一)<br>第一节  淮南子的天文学思想<br>一、天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br>二、宇宙结构理论<br>三、天体的运动规律<br>四、干支纪年法的产生及应用<br>五、反常的天象<br>第二节  淮南子的地理学思想<br>一、地理和经纬<br>二、地人关系<br>三、大地的测量<br>四、大地轮廓及山河概貌<br>五、气象的成因<br>第三节  淮南子的农学思想<br>一、农学发展的影响因素<br>二、天地人有机统一的农学观<br>三、可持续性的生态资源观<br>第六章  淮南子的科学思想(二)<br>第一节  淮南子的医学思想<br>一、有机整体的系统观<br>二、辨证施治的原则<br>三、精神病产生的原因<br>第二节  淮南子的乐律思想<br>一、乐律思想的自然主义意蕴<br>二、乐律思想形成的方法论依据<br>第三节  淮南子的物理与化学思想<br>一、物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因素<br>二、化学思想及其影响因素<br>第七章  淮南子的技术思想<br>第一节  技术观念与技术传统<br>一、以技合道与以道通技<br>二、重道轻技与重技轻器<br>三、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br>四、经世致用的器具传统<br>第二节  技术进化与技术管理<br>一、技术进化的动力<br>二、技术的管理和调控<br>第八章  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形成的机制和动力<br>第一节  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形成的内部机制<br>一、天道自然的观念和自然主义的认识方法<br>二、“道”本论的认识趋向和道通的学术观<br>三、“气”的渗透及关联式思维<br>四、符号化语言的运用<br>五、自然主义的理性精神<br>第二节  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形成的外部动力<br>一、生存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br>二、大一统政治的导向<br>三、学院派的集中研究方式<br>四、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br>余论<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