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2742
  • 作      者:
    袁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袁铎,1965年生,陕西省岐山县人。1988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政治教育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湛江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参加教育部课题1项,主持和参加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是一种针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局限性,通过反思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旨在超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文化性和阶级性的哲学思潮和政治理念。本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丹尼尔·贝尔、弗朗西斯·福山、维尔纳·桑巴特、西摩· 马丁·李普塞特等人的思想为把手,全面梳理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演变历程;运用比较分析法,以苏东剧变的教训为参照,揭示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主要表现、特征、本质及其危害,说明加强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大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展开
精彩书评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自从20世纪50年代形成以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至今仍然以强势思潮的形式存在着,但研究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专门著作却实为鲜见。该书选题具有很强的学术前沿性、理论综合性、现实紧迫性,其研究对象异常复杂,要想写好确有相当的难度。但作者能够知难而进,既关注文本脉络的分析,又重视文本的历史性还原,围绕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诸多问题,做了具有说服力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立论和论证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深度。
    ——何怀远

   该书是一部深入研究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历史,反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验教训,展望马克思主义未来命运的学术著作.全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视野开阔,内容广博,资料丰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叙述流畅生动,体现出作者很强的资料驾驭能力。该书充分吸取了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力作。
    ——刘怀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意识形态化一直是萦绕在西方学界中的一股影响巨大的思潮。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壮大构成了很大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对中国的思想界及社会公众的文化图景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该书把分析的视角深入到当代中国的实践语境中,得出了在当代中国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既要有底线意识,又要有创新意识的深刻结论。
    ——唐正东

   该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生、演变及其根源,并以分析该思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高潮为重点,以对典型代表人物思想的分析批判为样本,深入地揭示出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主要表现、演变路径、内在本质及其社会危害,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的理论观点。
    ——胡大平

    以拒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等为主要标识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由来已久,在当代更是愈演愈烈。该书系统地分析了这一思潮的来龙去脉、本质特征与危害,这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上回应与抵制该思潮所带来的挑战与侵蚀,从而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袁久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追本溯源: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之流变<br>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幽灵的横空出世与西方的驱魔之路<br>    不同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差异和外在紧张。无论是语言辱骂、武力干涉、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还是和平演变策略的最终形成,都是这种内在差异和外在紧张的集中反应。马克思主义的横空出世,注定了西方驱魔之路的“艰辛”和徒劳。<br>    一  恐惧与战栗:神圣同盟的结成<br>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了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理论诉求和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刚一诞生,欧美的资产阶级出于本能的反应和阶级利益的需要,竭力试图扼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这种状况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画:“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对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和致命的打击。从此,他们就开始了以语言辱骂、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武力镇压为能事的驱魔之路,在恐惧与战栗中结成了神圣同盟。<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    导言<br>    第一章  追本溯源: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之流变<br>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幽灵的横空出世与西方的驱魔之路<br>    一  恐惧与战栗:神圣同盟的结成<br>    二  打压与演变:热战之后的冷战<br>    三  接触与遏制:冷战之后的延续<br>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分裂与自我消解<br>    一  第二国际的破产:马克思主义分裂的开端<br>    二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喝彩声来自何处<br>    三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苏东剧变的理论基础<br>    第二章  家族曝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之扫描<br>    第一节  家族脸谱(上)——丹尼尔·贝尔与意识形态终结论<br>    一  丹尼尔·贝尔与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政治和思想背景<br>    二  美国社会的独特性与意识形态的终结<br>    第二节  家族脸谱(中)——弗朗西斯·福山与历史终结论<br>    一  西方的福音:共产主义世界出人意料的大面积塌方<br>    二  历史、历史的终结与世界普遍史的可能性<br>    第三节  家族脸谱(下)——维尔纳·桑巴特与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br>    一  美国例外论的由来及其演变<br>    二  维尔纳·桑巴特的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br>    三  美国例外论与美国社会主义失败论<br>    第三章  冷眼观潮: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两次高潮<br>    第一节  50年代中期: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第一次高潮<br>    一  米兰会议与意识形态是否终结的持续争论<br>    二  哥德斯堡纲领与社会民主党的彻底转向<br>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第二次高潮<br>    一  重提斯大林问题的背后:醉翁之意不在酒<br>    二  苏东剧变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br>    第四章  掩卷长思: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产生之缘由<br>    第一节  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政治文化<br>    一  社会主义革命对美国自由观念的挑战<br>    二  社会主义革命对美国民主制度优越论的挑战<br>    三  社会主义革命对美国温和革命论的挑战<br>    第二节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背离<br>    一  意识形态理论的教条和僵化<br>    二  实践的失误对社会主义国家声誉的损害<br>    第三节  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论冲动和客观现实性<br>    一  价值中立与传统意识形态的消解<br>    二  政治运动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br>    三  西方社会的巨变与意识形态的终结<br>    第五章  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br>    第一节  中国遭遇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时代背景<br>    一  全球性、全球主义与全球化及其争论<br>    二  全球化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br>    第二节  中国遭遇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三大表现<br>    一  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弱化<br>    二  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与英雄主义的退场<br>    三  消费主义的盛行与理想信念的丧失<br>    第六章  弱化与强化的动态平衡: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选择<br>    第一节  底线意识与思维方式的转变<br>    一  从义气之争的强化到求真务实的弱化<br>    二  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性变革<br>    三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途径<br>    第二节  国家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重塑<br>    一  国家形象与国家权力<br>    二  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和原则<br>    三  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br>    参考文献<br>    后记<br>    英文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