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腐败贪婪而残暴,文人动辄得咎,命如鸡犬。东汉末年党祸的大屠杀,许多文人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如孔融、祢衡、杨修、嵇康、石崇、郭璞辈。所以魏晋时很多文人逃入大山,住士穴,进树洞,只为保全性命。山林生活虽然清苦而危险,但美丽的大自然却能赋予精神上的最大安慰,并且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向艺术与文学的创作。
早期隐士的山林生活是十分困苦的,并无欢乐可言。如《晋书·郭文传》载,当洛阳沦陷时,郭文遁入余杭大辟山中的穷谷不毛之地,倚树搭起窝棚作居室,时有野兽入室为害。这种情况从当时的许多招隐诗中也反映出来。
晋末最著名的隐士陶潜是真正的隐十,他的事迹成为其后千余年文人的楷模。他不像有些文人那样为了沽名钓誉而故意隐居,那些人虽身在江湖而心仍在魏阙,只是把隐士:头衔作为抬高身价的砝码。陶潜曾做过彭泽县令八十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被后世传为美谈。他存著名的《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通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道出真正隐士的心声。
晋代的乱世同样使一些世家大族纷纷走上避世的退隐山林的道路。这些拥有土地、金钱的贵族使隐居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变化。如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晋至六朝时最大世族一谢氏家族的成员。他在《仙都赋》中提出了“岩栖”、“山居”、“丘园”、“城傍”四种隐居方式,这些虽然都不是深山野处,而是经过精心选择之优美的自然地区,而且这种隐居生活既能享有城市社会的文明,也能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