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外景观.2009.10,城市公园景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57012
  • 作      者: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AQVFS系统
  A—ART 技术、工艺、专业价值的体现;
  Q-QUAIJTY 质量、品质,质量求生存,品质求发展;
  v—VALUE 价值感,最优的价值回报;
  F—FAST 反应快速、执行办强;
  S-SERVICE 服务、效力,我们致力于专业的优质服务。
展开
内容介绍
  以百年奥运为契机,“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伴着愉快的乐曲,扭秧歌的、打腰鼓的、跳街舞的、练太极的,都沉浸在太平盛世的欢乐之中。城市公园作为承载人们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已经超越其专业化的范畴,成为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参数。它同生活、艺术、文化、科技有机结合,形成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魅力的有效途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希菲尔德教授在1787年提及的“公园是提供所有社会阶层休闲和改善精神状态的地方”,其“公共”、“大众化”和“自然化”的主张对景观学的发展意义深远;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提出“城市公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更是对公园设计、对人、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肯定;孟兆祯教授“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原则更加明确我们的设计、目标: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刨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新园林。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建设时期,城市公园正在接受城市空间、环境、生活的整编,其设计目标、文化主张、技术手段等诸多因素交织层叠,还有国际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的开放、文化的碰撞、市场的拓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正在主导城市公园的建设。本着“科学发展观”、“传承和发展东方文化艺术”的原则,我们的景观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如何发掘、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1.完善城市防灾避难应急体系,建立避灾公园汶川大地震时,在仅有震感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几乎所有人逃离建筑物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往空地跑”。这是人们最本能也是最正确的避难选择。灾难过后,各界人士呼吁要建立城市防灾避难应急体系,使各项救灾工作能及时、有效地展开。而如何在灾难来临时为人们提供最直接、最安全、足够容量的避难场所和救灾平台,是整个防灾避难应急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以目前情况来说,建设以城市公共绿地为基础的避灾公园是最快捷可行的选择。
  1.1“平灾结合”是防灾避难应急体系的重要原则,也是景观设计中“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性价比最高的应用。因此,城市公共绿地是建立避灾公园的理想载体。(1)可行性。城市防灾避难应急体系在国内屡有提及,但其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比起日、美等国还很薄弱。面对大量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以下前提:①政府重视,投入专项资金,单独立项;②专门立法,在法律层面给予关注和指导;③土地保证,平衡公益与发展,纳入规划系统;④群众支持,在社会上产生重视、引导的舆论;⑤技术成熟,有指导性的依据和发展方向。以上前提中,如单独立项、专门立法、土地保证等都需要时间来完成。那么目前,将现有城市公共绿地改建成避灾公园,或在已规划的城市公共绿地中加入避灾公园的设计,这样最具有可行性:①在原有城市公共绿地建设资金里加入避灾建设资金,就可以完成避灾公园的建设。避免单独立项的专项资金紧张;②在现有景观绿化规范基础上加入防灾避难的相应内容,就可以作为避灾公园设计、建设的临时指导。避免了设计、建设无章可循的尴尬;③以现有城市公共绿地或待建绿地为建设基础,避免了避灾公园在土地使用方面的难题。在现阶段,以现有绿地或待建绿地为基础建设避灾公园,是最快捷、最便利、最可行的实施方向。(2)成熟性。避难场所最重要的就是具有明确、显著的特点,要让人在灾难来临时能迅速找到。城市公共绿地是男女老幼都熟悉的地方,人们可以在最慌乱的情况下找到这一避难场所。(3)经济性。灾难的可怕不完全在它本身的威力,而在于它的罕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避难场所也要兼顾平时和灾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人口密集区,要想预留出大面积的防灾、疏散、避难场地,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不现实。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公共场所,本身就配备有公共的基础设施,紧急情况下转变为避难场所后,这些设施能够同时转化为救灾使用。这样的转变所需要的经济、社会成本比较低,符合平灾结合的原则。我国对公园的避难功能有强制要求:地震烈度6度(含6度)的地区,城市开放绿地必须结合绿地布局设置专用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地震发生后,包括北京、上海在内很多城市都开始重视避难场所的建设。北京提出的防灾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到达避灾公园,在已建成的面积为38万平方米元大都遗址公园一国内首个应急避灾公园的基础上,再建设26个大型避灾公园。上海市政府也表示将开始利用绿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等规划避难场所,作为试点的上海首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一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大连路绿地也已经开始建设。1.2作为避灾公园的城市公园绿地需要满足的条件(1)应急控制。
展开
目录
刊首语
城市公园,都市健康之源
前沿资讯
理论探索
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转型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城市公园设计实践中的理念与手法
北上的生态绿洲——乌海市青少年生态公园
景观实录
北京财富大道公园
展馆公园
滨江大道公园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Jacaranda广场
澳大利亚墨尔本FRANKSTON滨海公园
扬州体充公园
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南海藉田公园(保利公园)
上海顾村公园(二期)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天津桥园
案例精解
温洲滨水公园(鹿城段)景观
材料技术
户外公园景观设施设计——加拿大蒙特利尔“区域景观重现”项目的开端设计
评论
任重而道远——厦门园博园设计师园和济南园博园设计师园之比较
创造宜居的生态家园——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几点思考
文化艺术
现代都市中的远古之风——楼家本公共雕塑艺术
人物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艺术美的实践者——访杰顶设计机构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环艺术系教授钱江帆
南通市环保公园
生态设计
秦皇岛海滨栈道和鸟类博物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