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教育的遗产及21世纪的挑战<br> 从1920年代初到1950年代初是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在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工学院建筑科以前,学成返国的中国留学生即开始尝试开办建筑教育,如由留日学生柳士英等创办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而在1927年后的短短数年间还有其他的一些建筑专业陆续开办。因此中国建筑教育的开端与其说是以一个学校的成立为标志,还不如说是以一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现象为特征。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动因是最早出国留学的学生开始回国服务。尽管留学生们各自以留学国的建筑教育为参照的母本,当时世界建筑教育的主流是主张古典主义设计的“布杂”体系,只是在教育的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回来的一批留学生最终能够在设计实践,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方面脱颖而出。中央大学建筑系在宾大留学生的影响下逐渐转向重视设计训练和美术教育的“宾大”模式,经过抗日战争迁校重庆的战乱考验,吸收了杨廷宝和童离两位宾大的杰出校友,最终成为中国“布杂”建筑教育的重镇。不过在1940年代“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也开始影响到中国,不但有完全以“包豪斯”教育模式为母本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现代主义思想也开始影响到其他的“布杂”学校。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在当时确实处于一个从“布杂”的古典主义向“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国家的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952年的全国高等教育的院系大调整对全国的建筑教育格局进行重新布局,而随后的学习苏联老大哥的运动则强化了“布杂”式建筑教育在中国的一统地位。至此,中国的建筑教育可以说完成了一个从开始的“布杂”教育的零星试验,到“布杂“的古典主义教育和“包豪斯”的现代主义教育同时存在。再到“布杂“教育一统天下的演变过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