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佩罗(Claude Perrault),集医生、物理学家、笛卡儿主义者于一身,在著名的“古今之辩”中,他站在“现代”一边,他所设计(某种程度上也是挑战)和参与建设的法国卢浮宫东翼,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的范例之一,赢得了建筑上的盛名。但他更大的成就或许是翻译古典罗马理论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并于1673年出版。这位拉丁语作者不仅使得“说法语”成了最雄辩的方式,而且还做了注解。佩罗缜密的注释,几乎要将这本从漫长的古代幸存下来的建筑著作淹没,这种学问和智慧上的毅力至今无人超越。以这种学问上的衍生话题为基础,佩罗开始着手写作第一篇后文艺复兴(post-Reimissance)的建筑学论文,是关于建筑设计规则的,其中提出建筑设计不是由无可置疑的先例来决定的,是由理性以及——首要的是——由变化着的民族鉴赏力决定的。1688年,“科学家”佩罗因解剖骆驼时伤口受到感染而不幸离世。
展开
中国人习惯说的一句话是“开卷有益”。也有一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资讯发达了,人们每日面对的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已呈爆炸的趋势。因而,阅读就要有所选择。作为一位建筑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或是从事建筑历史、建筑创作的人士,大约都在“建筑学”这样一个学科范畴之下,对于自己专业发展历史上的这些经典文本,在杂乱纷繁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之余,挤出一点时间加以细细地研读,在阅读的愉悦中,回味一下自己走过的建筑之路,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播自“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