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土人景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1051
  • 作      者:
    孔祥伟,李有为编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孔祥伟,北京观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景观设计评论家。
展开
内容介绍
    俞孔坚,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次年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他将城市和景观规划作为“生存的艺术”,提出“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与“反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其主持的规划设计作品以鲜明的现代性和中国特色,以及生态和人文的精神,五度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一项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奖,并获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七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br>    《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土人景观”》精选了俞孔坚和“土人景观”近十多年的七个代表作品进行阐释和评论,每个作品对其设计思想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不仅对国内外业界造成观念和视觉上的冲击,屡获大奖;而且也改进和提升了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民众对自己所置身场所与环境的理解与审美期待。
展开
精彩书摘
    作品与评论<br>    波士顿中国城:新唐人街<br>    新唐人街: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br>    一  背景<br>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海岸,是欧洲移民最早定居的城市之一,也是目前华人集聚地之一,有近十万华人定居在大波士顿地区,波士顿中国城是北美第四大唐人街。1849年,加州发现金山的消息传到香港,消息很快在广东、福建等地扩散。此时正值清政府内忧外患之时,民不聊生。于是,大批农村青年漂洋过海,到美国寻“金山”之梦。华人开始大批到美国西部淘金,到1851年时,已有25000中国移民涌入加州。到1860年,在美华人达到35000人,这个数字到1870年翻了一番,1880年时,美国的华人已达到10万之众。当发现“金山”只是虚幻的美梦时,在美华人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环境下,不得不出卖苦力维持生计。他们承担白人劳工所无法忍受的艰苦劳作,主要从事开矿和造铁路的苦力。当西部铁路大功告成后,华人便失去生计。除了少数人有幸攒得路资得以回归故土外,最终仍有十多万华工留在美国。他们或因贫困如初,无颜回见家乡父老,或因清廷衰败,家国无望。于是开始向美国各地城市扩散谋求生计,有的进入工厂,有的从事农业和捕鱼业。华人的吃苦耐劳、节俭勤奋为他们赢得工作的机会,却招来白人劳工的嫉妒与仇视,排华反华和迫害华人的事件频频发生,美国全社会掀起了排华浪潮。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和1924年的移民法,都公然歧视和排斥华人。直到1943年,排华法案才终止。几代华人在近百年的移民史中,经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饱尝何等的耻辱,一直没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这样充满恶意的社会中生存,华人群体唯有团结和互助,方能争取生存机会。于是,华人聚集在城市中心,形成北美各大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唐人街(中国城)。在这里,早期华工无需英语即可交流,无需公民身份即可获得温饱,互助互爱,成为华人流落异国他乡的避难所和“家”。波士顿的唐人街也是如此,早在1910年时,来波士顿定居的华人就有900多人。几代中国劳工在这里聚居,并保存着来自家乡的传统生活方式。<br>    为了表征自己的中国特色,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几乎都一样,用认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牌楼,翘角的亭台楼阁,龙凤之形,来界定自己的领域。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也往往由此而产生。因此,当2003年1月波士顿中国城公园在全球征集方案时,大部分西方设计师,其中不乏著名事务所,都提交了类似的“中国”特色的方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幸获邀与当地的CRJA设计事务所合作,提交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这个方案被评委会认定为“骨子里带着亚洲味的后现代方案”,最终胜出。经过长达四年多的设计、多次的大规模听证会(最大一次听证会达一千多人)、复杂而繁琐的社区参与、细致的施工,终于于2007年9月隆重剪彩开放。<br>    设计和建造波士顿中国城公园的契机源自被称为美国世纪工程的波士顿的Big Dig(大隧道,或大开挖)工程。该工程造价近159亿美元,将1959年修建的跨越城市上空的高速干道埋到地下,成为一条长达7.8英里长的地下快速隧道。<br>    ……
展开
目录
序<br>导论<br>走向新景观<br>景观设计展望:国际性和中国特色<br>俞孔坚的景观设计主张——《景观设计》访谈<br>作品与评论<br>波士顿中国城:新唐人街<br>新唐人街: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br>秦皇岛汤河公园:生态+设计<br>绿荫中的红飘带<br>善待土地<br>一条精致的红飘带:设计检验艺术与生态的边界<br>汤河红飘带公园:水管理、景观设计与生态的完美结合<br>观念与立场——有关“红飘带”的解析与思考<br>浙江永宁公园:生态防洪<br>漂浮的花园:与洪水为友的艺术<br>永宁公园——河流的再生<br>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br>“非农时代”的稻田<br>稻田校园——一次简单置换带来的观念重建<br>触摸富饶的土地——创新校园设计重建学生与中国农业景观的联系<br>浙江台州:“反规划”案例<br>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br>《“反规划”途径》序<br>都江堰广场:公共空间<br>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br>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br>中山岐江公园:工业遗产<br>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br>工业的力量<br>时间和人的舞台——中山岐江公园侧记<br>演讲与访谈<br>理想人居:“天、地、人、神的和谐”——俞孔坚在凤凰卫视的演讲<br>俞孔坚:我在进行城市启蒙——《南方周末》访谈<br>俞孔坚:鏖战帝国建筑师娱乐场——美国“土地在线”访谈<br>灵魂的展现——与张泽群的对话<br>与景观设计师对话:俞孔坚与James Corner<br>俞孔坚的景观突围——《缤纷》访谈<br>编后记 平衡之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