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21120
  • 作      者:
    沈克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试图将建筑类型放在城市框架和结构中进行整体研究。类型既保持了文化与传统的连续性,也提供了创新和变化的可能。在城市建筑领域,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研究不可分割。讨论城市形态学便需涉及建筑类型学,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的这种性质还意味着城市形态反过来也决定一座城市中大量性住宅类型的选择。建筑类型和城市形态学的互补性质通过存在的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建立起联系。建筑类型学理论强调自主现象和城市现象,这两者的关系也是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之间的关系。城市建筑学同时考虑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类型学讨论历时变迁中建筑实体与空间形式的规律性,形态学研究各种类型在特定社会文化和物质、物理环境,尤其是城市中的共时空间关系,因此类型学与形态学两者之间互不可分的性质建立了建筑与城市,类型与形态历时与共时的辨证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最终,在1825年出版的《艺术词典》第三卷中,德·昆西写下了“类型”的条文,他的类型概念的简单定义就是所谓的“某物的根源”。德·昆西是古希腊文明及其表现的最高形式“神庙”的忠实崇拜者,他试图重新建立起“类型”原初和纯粹的意义。建筑的“类型”曾经被定义为“先存在的根源”、起源以及原始的起因。因此,神庙类型是所有建筑的类型,也就是原始的茅屋。但是,坚持建筑的类型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模仿茅屋。相反,从严格和古典的角度讲,真正的类型概念和思想其实是一种隐喻的思想。德·昆西批评那些机械地模仿类型的人们之做法实际上是在将类型转变为一种“模式”的做法。他认为那些将类型思想限制在一种想像的模式、一种实证和明确模式上的思想和操作,实际上是将“类型”作为具有某种物理实质的思想和做法。因此,德·昆西仅仅部分地继承了洛杰尔的“茅屋”思想。洛杰尔将自然作为模型,同时也将自然作为建筑进步的原因。这样,艺术成为模仿自然的过程,模仿的原因与自然过程相联系,文化进步成为自然进步的复制活动。德·昆西虽然重复地使用了“茅屋”这个词汇,但是通过避免使用洛杰尔严格的自然主义概念,而将“茅屋”理论与人类文化中更为抽象的概念联系了起来。从而洛杰尔那种建筑起源于自然原因的理论被代之以德·昆西的人类在自然中留下印迹的理论。<br>    德·昆西认为类型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词汇,其定义可以由如下词汇来加以描述:起源、转变和发明创新,因此类型表达了某些与过去联系的特征之永恒性,它是一种知觉识别的开始。类型概念还可以被描述为“生成设计的规则”,它指导结合的过程,新要素的出现以及最终产生的模式。德·昆西将类型介绍到建筑理论中的目的是将内在于建筑中有关系统的理论思索转化为建筑设计和创造的操作工具。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建筑类型学<br>1.定义与历史:理论的建构<br>1.1 洛杰尔:类型与起源<br>1.2 布朗戴尔、布雷和勒杜:类型和特征<br>1.3 德·昆西:原型、模式、与类型的定义<br>1.4 迪朗:类型图示的建立<br>1.5 阿尔甘:再读解<br>1.6 新理性主义类型学<br>2.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自主结构<br>2.1 建筑作为自主结构<br>2.2 作为结构的类型<br>2.3 历史文化与建筑:历时与共时、结构与意义、类型与文化<br>2.4 类型与功能<br>3.类型学与设计方法:实践的建构<br>3.1 罗西的设计理论<br>3.2 普瑞尼的“元”设计<br>3.3 其他建筑师<br><br>第二章 城市形态学<br>1.定义与历史<br>1.1 城市形态学:理论基础<br>1.2 意大利城市形态研究历史<br>1.3 穆拉托里学派<br>1.4 英国学派和法国学派<br>2.本体的城市<br>2.1 地理、场所与城市形态<br>2.2 城市持续性:科学与历史<br>2.3 集体记忆与心理和精神症结<br>3.系统的城市<br>3.1 地产划分<br>3.2 城市要素与城市组织<br>3.3 辩证的统一与互为定义<br>3.4 城市构成原则<br><br>第三章 实例:理论与实践<br>1.罗西的城市思想:《城市建筑学》<br>1.1 纪念性建筑、住宅与基本要素<br>1.2 城市组织中的个体与城市组织结构<br>2.克里尔的城市理论<br>2.1 城市空间构成<br>2.2 古典城市复兴<br>3.“新城市主义”与类型学<br>3.1 新城模式、旧城改造与城市形态<br>3.2 杜安尼和普蕾特一兹伯格的理论与实践<br>4.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与城市形态<br>4.1 营造之制:城市建筑类型<br>4.2 营国之制:城市空间与形态<br>4.3 术书、规制与典章<br>结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br>插图来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