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失故路”二句:是说走着走着迷失了原来所设计的守志田园的人生道路,顺应自然之道也许还能走通(一说顺着现在走错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也许能走通)。行行:行而又行,不停地走。故路:旧路,原来的人生道路,当指守志田园、隐居躬耕的本怀。一说指古代圣贤所指引的路,即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任道:一说顺应自然之道。“任”为听任、顺应;“道”为自然之道,哲学概念。一说顺着现在的道路。“任”为顺着;“道”为道路,不是哲学概念,指迷失旧路后走错的道路,即做官的道路。按:两说皆通,都为下句重新选择回归“故路”做了铺垫。④“觉悟当念还”二句:是说既然已经醒悟到路走错了,就应当以回归原路为念,难道不知道鸟尽弃良弓的道理吗?念还:以回归旧路为念,指重新回归田园、躬耕守本志。鸟尽废良弓:飞鸟打光了,打鸟的好弓就要被废弃掉,比喻统治者功成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寄给文种的书信,云:“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被缚时语。
[评析]
此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达自己悔悟违背初衷误入仕途,迷途知返,回归田园,以守本志和节操的思想感情,并揭示了“鸟尽废良弓”的归隐之由。具体而言,“前四句以幽兰为喻,后四句以行路为喻,前后若两诗,其实不然。前以幽兰生于前庭,比喻贤人之出仕,后遂就出仕而言。贤人出仕犹失去故路也,继续任道而行或亦能通,但应以还归为上,鸟尽弓废是为诫也。前四句中有一‘脱’字,后四句有一‘或’字,皆假设之辞。其实,清风难至,任道难通,幽兰终当处幽谷,贤人终当隐田园也。”(袁行霈语)当然,结语“鸟尽废良弓”究竟是实有所指(如刘裕篡晋成功后滥杀功臣),还是揭示古代宫廷的普遍现象,或者是自警,抑或是诗人回归田园的直接原因等,学界历有异说,也正因为“末语所指不甚明晰”(清温汝能语),恰给后人留下了咀嚼玩味此诗的空间。
冥十八
子云性嗜酒①,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②。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③。看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④。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注释]
①子云:扬雄的字,西汉学者,辞赋家。②“时赖好事人”二句:是说时常靠一些好学的人,带着酒来求学让他解除疑惑。典出《汉书‘扬雄传》:“(扬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而又热心肠的人。载醪:带酒。“醪”为带糟的酒,指浊酒。祛:去除,指解除。所惑:所疑惑的学术问题。③“觞来为之尽”二句:是说所有敬来的酒都一饮而尽,凡是咨询的问题无不给以解答。觞来:敬来的酒。“觞”为敬酒。为之:指为敬酒者。“之”指敬酒者。是:凡是。谘:询问。塞:答,解答。一说充实。一说满,满足。④“有时不肯言”二句:是说有时候扬雄沉默不肯回答,岂不是因为问到了攻伐别国之事。此二句用春秋时期鲁僖公问柳下惠典,《汉书·董仲舒传》载:“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大意是说听说过去鲁僖公想讨伐齐国时,曾征求大夫柳下惠的意见,柳下惠不同意。柳下惠回到家里很忧虑,心想:我听说攻伐别的国家是不向仁德之人征求意见的,鲁僖公却为什么拿攻伐齐国的事情来征求我的意见呢?难道我不是一位仁德之人吗?此处以柳下惠喻指扬雄,指扬雄不回答有违仁德的问题。一说指扬雄闭口不谈国事。⑤“仁者用其心”二句:是说仁德之人运用他的仁心,或畅言或沉默(或显达或退隐)都没有过失(一说都没有失去仁心)。此二句承上四句,诗人又进而以扬雄自喻。失:过失;过错。一说失去。一说改变。显:一说指畅言。一说指显达。默:一说指沉默不语。一说指隐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