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56872
  • 作      者:
    马汴梁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马汴梁,男,1957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2003年被评为焦作市十佳中青年名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其课题“胃宝煎剂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临床研究”“中医古病名研究”等分获市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医学著作40余部,代表作有:《食管胃肠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中西医结合肝胆病学》《功能性胃肠病诊治与调理》《胃炎诊治与调理》《中医滋补养生丛书》《敷脐妙法治百病》《保健药酒配方1000首》等。其业绩已入选《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辞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第3版)》在前两版基础上修订而成,概述了中医有关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详述了补脾胃养生的各种中药、食品及配方。其中单味中药和食品70余种,包括其性味、归经、成分、药理作用(功效)和应用等;各种补脾胃靓汤、药膳、膏方、药酒及中药配方500余首,按中医治法分类,介绍其组成、制作、功效和用法等。同时介绍了针刺、耳针、埋线、拔罐、艾灸、指压、按摩、敷脐等中医补脾胃法。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明实用,养生保健与治病效果确切,适于广大群众,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朋友和亚健康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三)脾阴与胃阴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疗法
    脾阴与胃阴不可混为一体。虽然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症状常可并见,治疗上亦有相同之处,但脾与胃的脏腑属性不同,二者各有特点。就功能而言,脾藏精气而不泄,胃传化物而不藏;脾阴系水谷所化生的营液、膏脂,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辅脾助“运化”的功能。“胃阴,胃分泌的液质。”(《简明中医辞典》)从生理特性上看,脾主升,胃主降。从发病因素看,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阳热之病所伤。从症状上看,脾胃阴虚则纳食减少,食后腹胀,手足烦热。胃阴虚则饥不欲食,于呕、呃逆,胃中灼热嘈杂,渴欲饮冷,与脾阴虚有所不同。从治疗角度分析,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胃阴虚则重在生津清热。由此可见,脾阴与胃阴概念有别,脾阴虚与胃阴虚不应混为一谈。养脾阴不等于养胃阴,治疗脾阴虚也不等于治疗胃阴虚。就临床所见,证属脾阴虚,宜用养脾阴之法辨证论治,则疗效常佳;证属胃阴虚,而单用滋脾阴一法则缓而不济;证属脾阴虚,纯以滋养胃阴,则滞碍脾运。
    至于脾阴虚的病因与证候,临床上可见于饮食偏嗜,积滞生热;或劳倦忧思,耗伤脾阴;或郁怒化火,灼伤津液;或外感六淫,化火损液;或脏腑阴亏,相火内炽;或汗吐不利,温燥误投等,皆可导致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失于濡运,则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怠倦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手足心热,烦满,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若脾阴虚火旺,灼伤津液,则见大便秘结,肌热,唇红干燥或唇口疮疡,唾黏口热。然脾阴虚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与脾气(阳)虚同时存在,或与他脏之阴虚并存。诸如心脾阴虚,心神失养,则兼见悸,心烦,失眠;肝脾阴虚,目失其润,则兼目睛干涩,视物模糊;脾胃阴虚,胃津乏润,失其和降,则饥不欲食,于呕、呃逆;津伤胃燥,则渴欲饮冷,胃中嘈杂,或隐痛等,临证又当详审之。
    ……
展开
目录
第1章 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
第2章 常用补脾胃中药
第3章 常用补脾胃方剂
第4章 常用补脾胃食物
第5章 温补脾阳
第6章 滋补脾阴
第7章 补脾益气
第8章 健脾化湿
第9章 健脾和胃
第10章 滋阴益胃
第11章 健脾补血
第12章 补脾升阳
第13章 补脾养胃止痛
第14章 健脾养胃止呕
第15章 补脾润肠通便
第16章 健脾止泻
第17章 消化不良
第18章 补脾和胃膏方
第19章 补脾和胃药酒
第20章 针刺与耳针补脾胃法
第21章 中医其他补脾胃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