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灵枢·痈疽篇》谓:“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关系,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主要病机。主要症状有:肢体困沉,麻木感,怕冷,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等。此病发生的关键病机是“瘀”,《血证论·瘀血篇》载:“既已成瘀,应予散瘀,瘀去则风寒湿热就无遗留之迹点”;又云:“此血在身,不能加以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所以治疗之法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硬化是因动脉血管的非炎症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产生,长期吸烟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治疗上多采用抗凝、降纤、扩张血管或配合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分型
因肢体缺血程度不同,出现肢体不同程度的疼痛:轻者酸胀,间歇性跛行,重者出现静息痛,严重者抱足而坐,彻夜不眠,痛如汤泼火燃。皮色变化:皮色可出现苍白、发绀、潮红,甚则呈僵尸样皮色;由于肢体供血不足,皮肤的温度明显下降,皮温下降的程度与肢体缺血的程度成正比。外周动脉搏动:因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所以脉搏可减弱或完全消失。组织营养障碍:因肢体缺血,肌肉出现萎缩,毛发脱落,皮肤粗糙,爪甲枯槁,甚者发生坏疽,或者遗留难以愈合的溃疡。这些临床体征,均可以用一字概括,即“瘀”。
在治疗肢体动脉缺血疾病中,崔老综合国内有关学者及自己数十年的治疗经验,将动脉缺血性疾病临床分为4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