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用经验录/中医药畅销书选粹·方药存真》:
中药散剂
散剂,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干燥粉状剂型。依其用法,可分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内服散中又有调散和煮散之分,调散是以细末为剂,用茶、酒或蜜等调服,如《局方》川芎茶调散;煮散则有细末人煎连液服和粗末人煎去渣服之别,前者如《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后者如《局方》黄芪鳖甲散等。外用散剂需将药物研成极细末,按其用药部位和方法不同,可分撒布、吹入、眼用、牙用等散剂。
散剂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左角发酒,其制法以病人左鬓角的头发方一寸,剃下烘作灰末,合以米酒饮服。《伤寒》、《金匮》、《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都载有很多散剂。
《名医别录》对其制法及规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太平惠民和济局方》记载的散剂竞比汤剂还多。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创立不少散剂,如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李东垣的诃子皮散,朱丹溪的二妙散,张子和的三圣散等均为临床常用的名方。《本草纲目》对制散工具提出了质量要求,“丸散需用青石碾、石磨、石臼,其砂石者不良”。以保证所制散剂的匀细。《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至今为温病常用的方药。可见散剂历来为中医界所重视运用。
散剂的优点:制作简便,剂量容易增减,不掺和粘着剂,较易被吸收而发挥药效,如七厘散、生肌散、冰硼散、铴类散,撒布在患处,在局部起到治疗作用。贮存运输或携带也较方便。对于儿童不易吞服丸剂、锭剂等,散剂可顺水服用,便于与矫味品并用。散剂不论是内服或外用,一般均须研末,混合均匀。供眼科、喉科的散剂,须研极细末。内服煮散研为粗末即可。一般制法分为粉碎、过筛、混合等步骤。供烧伤、烫伤及外科止血使用的散剂,应进行灭菌处理。从历史上看,古人运用散剂是不少的,它既用于慢性疾病,亦适合于急病抢救;既可直达肠胃去脏腑之结毒,亦能旁走经络四肢散发其壅滞,更可使用于局部以保护疮面,吸毒生肌。古人立方是十分重视剂型的,每在方名中加以说明,如桂枝“汤”、五苓“散”、理中“丸”等。剂型一有更易,主治也就不同了。如张洁古将《金匮》枳术汤改成枳术丸,变消水散痞为健脾消食之剂,这是一种改革。再如刘河间六一散,有清暑利湿之功,是治疗一般暑湿泻痢很有效而又较和平的一个方剂。其中主药滑石含有水合硅酸镁,对肠内粘膜有保护作用,并能吸附水分,固涩止泻,配伍甘草,可收止泻清暑和中之功。水合硅酸镁是不溶于水的,制为散剂使用,亦为近代科学实验证实。
医用“川芎茶调散”、“银翘散”等,这些治上焦病用散剂,开水泡服,疗效良好。上焦属表,风寒疏泄,因其轻而扬之,故用散剂尤佳。应用方剂还应考虑药物的性味与病情,如我院外科,对于急腹症应用中药疗效尚好,但是药源不足,煎药不及时;为了方便病人而改用散剂,制成“354”散剂(大黄15克、芒硝15克、元胡15克、厚朴12克)。将生大黄、姜制厚朴、醋制元胡共研末,芒硝化水混合干燥、分装。每袋28克,每次服一袋,根据病情每日2~3袋,开水泡服。经临床观察,对于急腹症、阑尾炎、阑尾脓肿、肠梗阻等160人观察,有效率80%。“疳积散”(使君子、谷精草、夜明砂、石决明、雷丸等),对于小儿营养不良疗效良好。不但节省药材降低费用,而且有利于药房计划用药,搞好药品经济管理。
中药散剂在临床上是较好的剂型之一,今后通过现代科学加以研究,一定能在继承前人运用散剂的经验上,加以发扬和提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