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③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④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⑤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余眷恋庐、衡⑥,契阔荆、巫⑦,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贴石门之流⑧,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⑨,以形写形,以色貌色⑩也。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焉。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⑩,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独应无人之野。峰岫蛲嶷⑩,云林森眇,圣贤映子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宗炳一生酷爱游览山水,大半生盘桓优游在庐衡、荆巫一带,晚年老病缠身,不能亲历山水,于是就施展他的画技,将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画在墙上,躺着进行卧游,并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在宗炳眼中,山水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可以说山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这就是他写作此序的理由。
山水的美令人陶醉,还让人精神境界有所提升,因为山水的灵趣与人的精神相通。道家向来主张“神与物游”“天人合一”,认为从山水中可以体悟自然之道,并进而认识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天道”。正是在道家自然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内发现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对外发现了山水自然之美,山水画迅速发展起来,宗炳就是山水画大师,也是山水画理论名家。他认为山水画就是对大自然的写生,即“以形写形,以色貌色”。首先追求形似,展现山水真实的状态。,其次就是要包含画家对山水的情感,对“自然之道”的独特理解和画家的胸襟气度。观画可以知人,知人可以求旨,求旨可以悟道。第三,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重要观点。认为欣赏山水或者山水画时需要心定神闲、静心凝虑地去体味山水中包含的自然真趣,从而使自己身心舒畅。当此之时,才能进入人与山水合一的“畅神”境界。第四,宗炳还特别总结出画山水的技法,就是“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远小近大”的透视法。
总之,这篇小序,既是宗炳一生意趣的寄托,更是对山水画艺术的高度概括,他提出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序被誉为文苑《南华》,画坛《典论》。
……
展开
--袁宏道《序》
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陈继儒《小序》
花竹禽鱼,溪山风月,造物所赠,吾何私焉!惠然肯来,与众共之。
--张维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