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代诗学与唐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6166
  • 作      者:
    孙学堂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明代诗学与唐诗》涉及于唐诗接受的价值评判的问题。唐诗的价值,在于其作为抒情、审美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难以超越的标杆、可资借鉴的经验。它不是祭坛上的贡品,不需要人们去顶礼膜拜,制造赝古的仿品。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唐诗抒情审美的创作经验。虽然唐寅、徐渭等人并不模拟盛唐的风格,但其许多豪情贯注的作品,其体格声调不求与盛唐相似,却是对于盛唐诗的创造性接受。体调与接受对象相似与否、相似的程度如何,只能作为接受倾向的判定依据,而不能作为其唐诗接受价值高下的评判依据。就创作领域而言,评判唐诗接受的价值高下,最终还要看诗人在唐诗影响下的创作成绩。
    总之,就创作领域的唐诗接受而言,接受的倾向性(学哪些唐代诗人)、接受表现形式(与接受对象在情思、意象、体调方面的相似性及差别)、接受的价值高下(取决于创作成绩如何),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沈周:重性灵的先驱
    沈周诗风神情韵比不上稍后的“吴中四子”,但作为名闻海内的风雅领袖,他为改变明前期吴中诗坛的沉闷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与李东阳、陈献章同时且有交游,都是成化、弘治时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关键人物。沈周的贡献主要在于把诗歌的表现领域带回到日常生活,以诗表现内心的切实感受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境况。比如他的《三月九日舟泊虞山下见游人续续于椒麓间可爱而赋》写道:
    霁色澄虞山,正与游人偶。一年无多月,春三及秋九。勿厌倾郭人,随俗悦亲友。春风若招邀,是处闹花柳。林华竞妍新,无复有恶丑。间见丛绿中,远映红裙妇。休云恼山谷,点缀亦可取。抠趋识壮步,屡顿验皓首。上下相追携,从高引衣手。尚有散逸流,列石自俎豆。老夫目中尽,未在逐逐走。况当气力衰,孤坐还可酒。暮春三月,花柳皆新,游人群集,少长咸至,作者年老体弱,已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上下追携,却泊舟虞山之下,兴味盎然地欣赏这美好的游春图。他是多么热爱生活!他的《西湖竹枝词》写道:
    妾在船头偷看郎,郎骑白马好风光。锦样荷花三十里,中间一对紫鸳鸯。这种富有生活气息、民歌风味的热情洋溢的作品,在台阁体流行、以诗歌传达人生理念的时代,实在是新鲜有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眼光,才能看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优秀的诗人心灵应该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敞开,沈周可以说是明诗史上第一位用诗歌表现凡俗生活的诗人。
    沈周作诗不大讲究体调规范,他的《石田诗选》系友人华汝德所编,“不标体制,不谱年月,但分天文、时令等三十一类,盖仿宋人分类杜诗之例”。这种编排方式是根据沈诗特点而定的,体现出作者但写情性、不甚计较格律的创作态度。他的《理诗草》说:“亦复酌我酒,亦复吟我诗。我诗无好语,稿苴从散遗。儿在曾裒葺,今纸著泪縻。抱患天地间,空言亦悉为。”他并不斤斤于字句之奇,并且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天地之间无用的“空言”。他并不希望以诗博取名誉或寄意不朽,至少这种愿望并不强烈。这使他的创作能够比较自由地抒写性灵。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上编 明代诗学思想与唐诗接受
第一章 明初至弘治中
第一节 骤遭束缚:从元明之际到永、宣时期
一、各抒心得:元明之际的宗唐之风
二、极力摹拟:开七子先声的袁凯和林鸿
三、得性情之正:“台阁体”接受唐诗的“现在视界”

第二节 渐重审美:成、弘时代的新风气
一、陈献章和沈周首开重风韵、重性灵之风
二、重格调的李东阳
三、“新台阁时代”的文人论唐诗

第二章 弘治正德
第一节 以有求似:前七子与唐诗
一、李梦阳尊杜
二、何景明对初唐诗别有会心
三、师法盛唐的徐祯卿
四、边贡与其他诗人

第二节 适心自任:吴中才子与唐诗
一、复古意识极强的祝允明
二、重性灵的唐寅和杨循吉
三、在复古与师心之间的蔡羽和文征明

第三章 嘉靖隆庆
第一节 因心师古:嘉靖前期唐诗接受的倾向性
一、杨慎、薛蕙、王廷陈、朱日藩心仪初唐
二、高叔嗣、皇甫汸、蔡汝楠兼宗大历
三、卓尔不群的杨巍

第二节 设情以为之:后七子宗法盛唐的得与失
一、李攀龙与初盛唐诗
二、谢榛与盛中唐诗
三、兼容并包的王世贞
四、王世懋和其他诗人

第四章 万历之后
第一节 不傍门户:重性灵者接受唐诗的特点
一、求其真:从徐渭到屠隆
二、穷其趣:公安派接受唐诗的特点
三、探其理:《诗归》的唐诗评点

第二节 亦守亦破:重格调的唐诗接受
一、学术化:许学夷与胡震亨的唐诗论评
二、格调说的末路:冯复京《说诗补遗》
三、本情贯入:陈子龙与唐诗

第三节 一唱三叹:重风韵者的唐诗观
一、吴越诗人:王稚登和陆时雍
二、闽中诗人:谢肇涮与曹学佺
三、岭南诗人:区大相与邓云霄

下编 明代唐诗学专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