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本卷《玄都观桃花》已介绍。《乌衣巷》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该组诗序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跛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迪(you)尔生思,欻(xu)然有得。”可见此诗是作者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秋至敬宗宝历二年(826)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写的。“历阳”即和州。
“乌衣巷”在今南京城南,目前仍有该地名。此地三国时是吴国的军营,因士兵衣黑色,故名。东晋时曾是王导与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的住宅区,此后一直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段。
前两句写金陵的衰落景象。“朱雀桥”是秦淮河上正对南京城南朱雀门的桥,也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首句写南京最繁华的地方都长满了野草,而且野草都开花了,可见是多么衰败。“花”采用词性活用的方法,在这里用作动词。次句写“乌衣巷口”日落时的惨淡景象。作者选择六朝时盛极一时的“乌衣巷”作为描写对象,比较容易造成鲜明的对比。“斜”读“xia”,麻韵。
后两句通过旧时王、谢家族的豪宅变为普通的百姓人家这一典型事例写出了世事的沧桑变化,尤为巧妙的是作者利用燕子作为这一巨大变化的见证人,将变化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有说服力,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取材典型化是此诗的突出优点。经过安史之乱,唐代由极盛而转为衰败,许多诗人都感受到了这一点。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沧桑之感?诗人选择了六朝被隋灭亡后由极盛而衰败的金陵,又在金陵城里选择了由极盛而衰败的乌衣巷,又在乌衣巷选择了由极盛而衰败的王、谢家族豪宅的变化,并且又故意写燕子看到了这种变化,无疑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未提兴亡,而诗人的兴亡之感仍然从诗歌形象中洋溢了出来。
诗歌创作需要想象,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诗人当时并未到过南京,却写出了这么好的一首诗,不能不归功于诗人的想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卷一《竹里馆》已介绍。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前,更确切地说当作于天宝九载(750)他母亲去世以前。当时他在京先后担任左补阙、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务,写了不少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二》收录,题名《渭城曲》,解题称:“《渭城》一名《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此歌亦名《阳关三叠》,是最为流行的送别歌曲。“元二”,姓元,排行第二,生平不详。“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
前两句写景。首句写渭城早晨的雨水打湿了轻扬的尘埃,空气很清新。“渭城”,原秦都城咸阳,汉武帝时改名渭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王维将元二一直从长安送到渭城,可见两人情谊绵绵。次句写客舍周围的柳枝普遍长出嫩芽,由枯黄变为嫩绿了,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诗人特别提到“青青柳色”,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这也暗示着送客送到渭城,两人不得不就此分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