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stomach)
标本取自胃底部。
1.肉眼观察不平整的一面为腔面,紫蓝色的部分为黏膜层,外面呈红色的一层为肌层,两层之间淡染的部分为黏膜下层。
2.低倍镜观察分清管壁的4层结构,然后重点观察黏膜层。
(1)黏膜层: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细胞质染色浅淡的表面黏液细胞构成(试解释顶部细胞质着色浅淡的原因),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基部,可见上皮下陷形成的胃小凹(gastric pit)。②固有层:在表面上皮下方,内充满大量排列密集的胃底腺(fundic gland),腺管之间仅含少量结缔组织。③黏膜肌层:很薄,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机构成。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及黏膜下神经丛。
(3)肌层:较厚,由3层平滑肌构成,外面两层肌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为浆膜,由少量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
3.高倍镜观察胃底腺可见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重点观察壁细胞和主细胞的特点。
(1)壁细胞(parietal cell):主要分布在腺管的上半部,细胞较大,呈圆形或锥体形,细胞核呈圆形,位于中央,细胞质呈嗜酸性,被染成红色。
(2)主细胞(chief cell):在靠近黏膜肌层的腺管底部较多。细胞呈柱状,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基部,注意顶部和基部细胞质着色的区别。细胞质顶部由于酶原颗粒溶解,着色浅,呈泡沫状,而基部细胞质呈偏嗜碱性。为什么?
(3)颈黏液细胞(mucousneck cell):位于腺管颈部,数量很少。细胞呈楔形或柱状,细胞核扁平,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质着色淡。
(三)十二指肠(duodenum)
为十二指肠横断面。
1.肉眼观察管腔不规则,可见纵行皱襞,腔面染成紫蓝色的部分为黏膜层,外面红色的部分为肌层,两层之间淡染的部分为黏膜下层。
2.低倍镜观察先区分管壁的4层结构,再逐层观察。
(1)黏膜层:黏膜表面伸向肠腔的突起为绒毛的纵断面,腔内一些卵圆形的结构为绒毛的横断面。绒毛表面覆有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的吸收细胞构成,之间夹杂着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需特殊染色才能显示);上皮游离面可见微绒毛形成的深红色纹状缘,绒毛中轴为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在绒毛纵断面中轴内可找到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和毛细血管断面,可见散在的纵行平滑肌纤维。
绒毛深面固有层中可见许多肠腺的断面,其柱状的吸收细胞之间也夹杂着杯状细胞。在肠腺的底部常有三五成群的潘氏细胞,细胞呈锥体形,细胞质顶部含有许多粗大的嗜酸性颗粒,本切片中看不到(猫,无,看示教片)。有时可见孤立的淋巴小结(solitaryly mphoid nodule)。黏膜肌层很薄,为红色。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许多染色淡的黏液性腺体,即十二指肠腺(duodenal gland),此为十二指肠的重要特征性结构。可见黏膜下神经丛。
(3)肌层:为平滑肌,排列为内环、外纵两层,两层肌之间可见淡染的肌间神经丛。
(4)外膜:为浆膜。\
3.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小肠绒毛、肠腺、十二指肠腺和肌间神经丛。
(1)绒毛:①表面上皮:可见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和杯状细胞(goblet cell),内分泌细胞在本切片中不能显示。杯状细胞少,呈空泡状,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细胞核呈月牙形或三角形,位于细胞基底部。吸收细胞游离面薄层的红色带状结构即为纹状缘。②中轴:绒毛中轴内见到的纵行腔隙为中央乳糜管,腔面衬以内皮。中央乳糜管周围还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散在的纵行平滑肌和较多的淋巴细胞。
(2)肠腺(intestinal gland):其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与绒毛上皮相同,其他细胞在本切片中不能分辨。
(3)十二指肠腺:由单层柱状的腺细胞构成,胞质染色淡,细胞核圆或扁,位于细胞基底部。有时可见到此腺导管穿透黏膜肌开口子肠腺的底部。
(4)肌间神经丛:神经丛内可见胞体较大的神经元,其胞质着色深,偏紫蓝色(因含有尼氏体),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可见清晰的核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