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浸润性胶质细胞瘤 弥漫性浸润性低级别胶质细胞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一星形细胞瘤,属于WHO分类Ⅱ级肿瘤。低级别胶质细胞瘤是一种分化较好的肿瘤,但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通常在病理形态极为相似的情况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相差很大。其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纤维型、原浆型和肥胖型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占70%,多呈浸润性生长,可转化为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大脑胶质细胞瘤病的特点是广泛弥散性生长,侵犯多个脑叶。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非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常呈局限性生长,可通过单纯手术达到治愈,且一般不转化为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其他比较少见的低级别胶质细胞瘤还包括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界限清楚、常伴有钙化、无对比增强等特征。在组织病理学上,其“蜂窝样”征象在石蜡切片中较为明显,而在冰冻切片中较难发现。超过半数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存在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此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WHOⅡ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6%和37%。癫痫发作(66%)与头痛是低级别胶质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从出现症状到诊断的中位时间为6~17个月。发病中位年龄为37岁。年龄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不利预后因素包括:49龄≥40岁,星形细胞瘤病理类型,肿瘤直径≥6cm,肿瘤超过中线,手术前已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具有≤2个不利预后因素的患者被认为是低危患者,具有≥3个不利预后因素的患者认为是高危患者。儿童的10年总生存率达83%,而大于40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5年。其他可能的、有利的预后因素包括症状持续时间长、术后良好的神经功能状态及增殖指数(labeling index,LI)低等。在CT/MR中常表现为不强化或低强化病灶。然而影像诊断低级别胶质细胞瘤有25%的误诊率。虽然低级别胶质细胞瘤通常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其中有许多肿瘤尽管采用手术和分次外照射放疗后仍有侵袭性生长。经过5~10年后可能转变为恶性胶质细胞瘤。对于伴有癫痫发作的低级别胶质细胞瘤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目前尚无定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