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4280
  • 作      者:
    陈平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展开
内容介绍
    正因为是治史中的理论思考,不同于理论家的逻辑推演,而特别注重史家的个人感受以及可操作性。不追求体系化,也没能给出理想的答案;只是追寻那些现有理论无法涵盖的“变异”,描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陷阱”,甚至表白史家的“迷茫”与“困惑”。也就是说,此书既非思辨程度很高的理论陈述,也非实证色彩浓厚的史学专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一个力图认真思考的文学史家的工作笔记。如果硬要自我评估,我只能套用“有长有短”这句老话:短处是不完整,好多该说的话没说;长处是真切,好多没体会的话不敢乱说。
展开
精彩书摘
    倘若借用世人对“先锋派文学”与“传统派文学”的笼统划分,将勇于探索、努力创造或借用新理论新方法的文学研究称为“先锋派学术”,反之则称为“传统派学术”;那么,我以为,好的文学史家,既非先锋派,也非传统派,而是处在“先锋派的后卫”的位置上。<br>    一般来说,真正的先锋派代表一代人思考的方向与突破的追求。“超越前人”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时刻驱使着一代代学者(作家更不用说)向社会认可的规则挑战,努力走出巨人的阴影。可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绝大部分探索者都将长眠在探索路上,只有极少数幸存者逐渐为社会所接纳。不管是文学还是学术,成功的先锋派总是使得一代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发生变化。文学史家当然不可能漠视先锋派的探索,死守已有的经验与教条。文学研究领域中每一种成功的理论探索,最终都将落实在文学史研究中,部分改变已有的研究布局。在这个意义上,“重写文学史”不成其为口号,也不应成为问题。倒是必须将其作为口号提出,或作为问题争论,才是真正发人深思的“问题”。<br>    接受某些成功的先锋派的理论原则来重写文学史,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学界,已经是“既成事实”。只是目前中国文学史家借鉴比较成功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文学社会学等批评模式,在西方并非新潮学术;较新潮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批评等虽有尝试之作,可还没被整合到系统的文学史研究框架中。有人呼吁借鉴的胆子再大点,步伐再快点,恨不得先锋学术一露面,文学史家马上跟上。对此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时尚理论(假定其真有真知灼见),从基本定型到能够在文学史研究中实际运用,须经过一系列并不轻松的转化与变形。<br>    ……
展开
目录
小引<br>第一篇 文学史眼光<br>1.史家的位置<br>2.理论整合<br>3.独上高楼<br>4.超越规则<br>5.传统·叙事者·译本比较——文学史研究三题<br>6.新文学: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br><br>第二篇 小说史研究方法<br>7.小说史意识<br>8.小说史体例<br>9.进化的观念<br>10.雅俗对峙<br>11.理论兴趣与整体意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断想<br>12.小说叙事的两次转变——答黄子平问<br><br>第三篇 中国小说类型研究<br>13.小说类型研究概论<br>14.中国古代小说类型观念<br>附录一 关于中国古典小说<br>15.“新小说”类型理论<br>16.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br>附录二 鲁迅以前的中国小说史研究<br><br>第四篇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br>17.清末民初小说理论<br>18.青楼风月与醒世寓言——说《九尾鱼》<br>19.谴责小说与狭邪小说——说《祷杌萃编》<br>20.佛与道:三代小说家的思考<br>21.通俗小说的三次崛起<br>22.武侠小说、大众潜意识及其他<br>各文初出一览<br>索引<br>后记<br>新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