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付出的一个代价。这样的大道理,非一般人能够道出,尤其是像霍先生这个在“文革”中挨过批斗、劳动改造十余年的人,从他的口中道出,更见其胸襟和远见卓识。再如《岳飞墓》:
凤阙难容二圣回,狱成三字剧堪哀。
坟前纵有奸臣跪,十二金牌何处来。
这是一首咏史诗,也是一首说理诗。首句直入主题,即朝廷中的“凤阙”,只有一个皇帝的宝座,如果徽、钦二帝回来了,那么高宗赵构也就没了位置。所以,不许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语)并不一定是秦桧的主意。“莫须有”三个字虽然是秦桧所说,秦桧夫妇也跪在岳飞坟前,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是,如果没有赵构皇帝的指令,那十二道追岳飞回来的金牌能够发出么?诗中并没有为秦桧翻案的意思,但是却暗含了“第一责任人”应该是皇帝赵构。这样的大道理,让人振聋发聩,也让人明辨真理。再比如《青冢》-诗:
筑冢如山更护林,胡人何故重昭君。
结亲自比交侵好,一曲琵琶万古心。
这首诗首先是从胡人的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结亲自比交侵好”,七个字说出了一个千古之理。是啊,胡人要得到一个汉家女子并不难,他们完全可以依常例去抢。但是,胡人也懂得一个道理,亦即“结亲自比交侵好”。恰巧,这一时期的汉家皇帝也深谙此理,所以将容貌出众的王昭君嫁给了单于。“一曲琵琶万古心”,是当时汉人和胡人共同弹出的民族和谐之音。这样的大道理,非等闲之辈能够道出。诗以情结理,余味无穷,让人深思。
这样在诗中说理,说千古之理,不但不感觉枯燥,反而感到作者的思想深邃和诗意的高妙,使人在读诗中明辨道理。值得强调的是,霍先生诗中所说之理,很少重复古人,也很少重复今人,这也是其说理诗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日大气。霍松林先生之诗“大气”似乎是公认的。吴调公先生在《读霍松林先生》)那么,其“大气”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大题材。诗歌最宜以小见大,因为大的题材不好经营,容易空泛。所以一般的人都尽量避开大的题材,而霍先生则不然。他不但不避,而且还在事关国家命运的大题材中纵横捭阖,反复吟咏。例如:侵华日寇愈骄矜,救亡大计误和亲。东北已陷热河失,倭骑三面围平津。燕台西南三十里,宛平城外起妖氛。卢沟桥上石狮子,饱阅兴亡又惊心。“七七”深宵巨炮吼,永定河畔贪狼奔。攻城夺桥势何猛,欲将城桥一口吞。阴谋控制平汉路,南北从此断车轮。伟哉我守军,爱国不顾身。寸步不让寸土争,直冲弹雨摧枪林。……挥刀横扫犬羊群,左砍右杀血染襟。以一当十十当百,有我无敌志凌云。……竞使强虏心胆裂,一夕丢尽大和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