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有《减字木兰花》(次韵陈莹中题韦深道独乐堂):
触涂是碍,一任浮沉何必改。有个人人,自说居尘不染尘。
谩夸千手,千物执持都是有。气候融怡,还取青天白日时。
又(次韵陈莹中题韦深道寄傲轩):
莫非魔境,强向中间谈独醒。一叶才飞,便觉年华太半归。
醉云可矣,认著依前还不是。虚过今春,有愧斜川得意人。
从上述材料和词作中可知,韦许的独乐堂和寄傲轩可能是在一个园林当中的两个建筑,独乐堂应该是这个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今天的安徽芜湖。而韦许其人,淡泊从容,其高风亮节,从不避嫌疑救助元祐贬谪的党人这件事上可见一斑。他还和黄庭坚、李之仪、陈瓘等有师友之谊,是一个真正懂得隐逸精神的达人高士,这些,从他给自己的园林建筑所取的名字——“独乐”、“寄傲”上也可感受到。
7.晁补之东皋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宋陈鹄撰《耆旧续闻》卷三:“晁无咎闲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亭,位置极潇洒,尽用陶语名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书尤妙。”《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四:“归来园,在巨野县南。宋晁补之自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山东通志》卷九:“归来园,在巨野县城南。宋晁补之别业,自号归来子。”
晁补之还乡之后,于金乡东皋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暇日徜徉其间,以著述文墨为乐。然而他看似潇洒恬淡的绍陶隐居背后也是有着辛酸的心路历程的。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晁补之出身于旧家大族,“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愨之曾孙也。父端有,工于诗”。而他自己更是“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悴,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日:‘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日,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可以想象能带给他多么远大的抱负。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厉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辞》,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晁补之的政绩也是相当突出的,可见他是一个能学以致用的人。
从一开始的天才横溢,到后来的坐党籍流放,晁补之的经历,在“苏门四学士”及元祐诸臣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晁补之早年仕途平顺,青年时期曾经研读孙、吴之书,颇通其说,因而他慷慨好言兵,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上皇帝论北事书》和《上皇帝安南罪言》;中年迁谪,虽没有像苏轼、黄庭坚、秦观那样远谪岭南,但也屡遭放逐;晚年返乡闲居金乡八年。论者评论秦观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而晁补之词则当得上“艳者固不妨于骚”。晁补之的诗词当中,特别是词,有着很深的《离骚》情结,这源于他相当深厚的楚辞修养,他曾著《重编楚辞》、《续楚辞》、《变离骚》三种,对楚辞学史的诸多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也跟自身及友人的身世遭际有关:“小雅思深志不悲,反骚未与昔人违。五年谩苦君何益,三径都荒我未归。”(《己酉六月赴上饶之谪,醇臣以诗送行,次韵留别》,《鸡肋集》卷十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