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为心脾功能失常、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主要病因,胃肠热结、耗精伤液是为主要病机。其病机关键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内盛,而尤以阴虚为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贯穿消渴病的整个病程中,通常把肺燥为主,口渴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善饥症状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如脂症状突出者,称“下消”。
消渴病发展的三个阶段:脾瘅期(即消渴病前期),特征是口甘、肥胖,病因是过食肥甘;肥生内热,其气上溢发展为消渴期,特征是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病情发展即进入消瘅期,可发生各种并发症。“脾瘅”、“消渴”、“消瘅”非常类似于西医所说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期”和“糖尿病并发症期”。
目前临床辨证多分为三型:阴虚热盛型,热盛为主,兼见阴虚:气阴两虚型,气虚为主,兼见阴虚,此型占绝大多数;阴阳两虚,阳虚为主,兼见阴虚。究其根本,阴虚为本,贯穿始终。三型辨证标准被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采纳。
祖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西医优势在于疗效尤其是降糖效果明显,特别是治疗急性并发症优势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通过辨证施治,能够很好地减轻临床症状如口干、乏力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速度方面,比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