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稀冶教研室就开始真空冶金的研究,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为钟海云教授,研究主要涉及钽、铌的真空冶金基础理论及新工艺,对钽铌冶金过程的热力学条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特征等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对钽、铌粉末物理性能和电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钽、铌粉末的可靠性机理以及供硬质合金、金属陶瓷专用的微细稀有金属碳、氮难熔化合物粉末材料制备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讨,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度)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代表性的科研工作有碳还原一高温烧结法生产全系列电容器级钽粉新工艺。该工艺可稳定地制备用于125V以下的固体钽电容器和160V以下的液体钽电容器的各类钽粉,其比容范围为500~8000iF·V/g,并独创了CA<30>用钽粉系列生产的固体电容器用钽粉,具有纯度高和优良的理化性能及电性能,长期使用证明:用该固体电容器钽粉作63V高压固体钽电容器(63 V、10uF)产品合格率达94%,可靠性高,质量好,符合国际GB 3136—82的技术要求。用该工艺生产的钽粉制造的液体钽电容器亦有良好的质量水平,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技术标准考核,性能优良,生产的高压高比重钽粉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指标,该工艺流程简单、金属比率高、成本低、设备投资少、效益显著。该项目获得198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获奖人为:钟海云、王如珍、苏鹏抟、岳忠。
6)特种功能材料、粉体材料制备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由稀有金属氧化物制取稀有金属超细粉末等产品的研究,以及将稀有金属冶金与新能源材料学科相结合,由稀有金属冶金中间产品直接制取新能源材料的研究。
以陈绍衣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几十年来长期从事紫色氧化钨氢还原法生产超细钨粉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小试验、扩大试验及工业化试验研究,所得产品的平均粒径、粒度分布、进一步深加工过程粒度的稳定性以及设备生产能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当时国外通用的蓝色氧化物氢还原工艺,已在国内许多钨冶炼厂得到应用。此外,陈绍衣教授对蓝钨掺杂、钨粉酸洗及其装置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完成了小试、扩试及工业化条件下新设备的试车,显著提高了钨丝的质量,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该技术的研究成功使我国战略金属钨的冶金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
展开